第02版:要闻

0.01毫米之间铸就大国重器

——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马小光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康亮 王星星 许义甫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8日   第 02 版)

铣削、车削、钻孔……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装备车间,电光石火之间,环绕着一阵阵数控铣床切削金属的声音,马小光聚精会神地在一台数控铣床前作业。

“天天在车间听这种嘈杂的声音,有什么感觉?”记者大声问道。

“心里很爽快!”马小光抬头笑着回答。

在这个金属噪音不停、说话基本靠喊的车间,马小光心里的这份“爽快”究竟从何而来?这位“兵器大工匠”又有何绝活?

听声辨技的“兵器大工匠”

马小光是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铣工。“我的工作就是根据图纸要求,设计工艺方案、编制加工程序、选择装夹刀具、控制机床各项参数等,通过操作数控铣床,以去除材料的方式,加工出一些平面、腔槽、轮廓、孔系、复杂曲面等几何零件。”马小光介绍说。

马小光加工的产品,主要是特种车辆在研制过程中必需的工装模具类产品,这些产品主要用在特种车辆的行走系统、传动系统及液压系统上。对他来说,操作数控设备加工制造特种车辆上复杂精密零部件的模具工装,是产品研制链条上重要的开端,也是综合难度最大的工作。

“此项工作对操作者综合技能要求较高,成为高级技师,通常要经过5-10年的经验积累。”马小光坦言。

从一名技校毕业的学徒工成长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马小光走了近25年。

1998年,18岁的马小光从北方车辆技校毕业后到北方车辆集团工具液压分厂工作,成了一名石墨钳工。

“当时我被吴运铎、倪志福等老一辈兵工人的创新和奋斗精神深深吸引,我立志要学好技术,成为一名技术一流的兵工人,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马小光回忆说,自己认真刻苦练习画线、锉削、打磨等基本功,用心琢磨各种加工设备的特性,迅速掌握了多种操作技能。

这个在同事们眼中执着钻研甚至有点执拗的大工匠,在25年的一线打磨中,练就了一身的“绝活”,“听声辨技”便是其中一项。马小光可以从车间嘈杂的噪声中,判断出刀具的切削状态、磨损程度以及机床各部分的受力状态。

“如果声音正常,证明它的切削方式很好,这种声音听起来就像是好听的音乐。尤其是工人操作时,听到这样正常切削的声音,由衷地有一种爽快的感觉。”马小光笑着说,噪声恰恰能体现出整个车间的工艺水平。

在马小光看来,“听声辨技”就是他与机床交流和对话的一种方式。他对记者说:“上夜班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机器不只是发出切削的声音,还会和我聊天呢,会告诉你,它哪不舒服了,该加油了,需要润滑了。”

“高精度”背后的努力

0.01毫米,约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八分之一,肉眼几乎看不见。但0.01毫米对于某些特种车辆而言,却是一次飞跃式的迭代。

马小光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工特种车辆最精密的零部件之一——一体式行星架。一体式行星架是新一代机电复合传动系统零部件中形位公差最严、尺寸精度最高、加工难度最大的关键零件,孔位置度直径尺寸公差0.01毫米,槽垂直度和平行度同样为0.01毫米,超出了一般加工中心的正常加工精度。

“操作中任何一个微小差别,都会对产品的精度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全神贯注。”提出用数控机床进行批量加工的马小光根据机床重复定位精度规律尝试修正定位误差,经多次试验检测,产品加工精度终于达到要求。

连体履带板是重点科研产品,中间空当内侧5×30倒角一直是工艺技术难题,成为多个车型更新换代的“拦路虎”。马小光在综合考虑效率、成本、人工等各种因素后,利用可回转四轴转台机床,制作专用工装夹具4套,设计自制偏心反锋倒角刀2种,成功解决连体履带板倒角加工难题,实现经济高效自动化加工,为装备升级换代和后续生产线建设提供了重要工艺方案。

“平衡器,是特种车辆地面机动的核心零件,没有它,车辆就无法平稳行走。我们加工平衡器锻造模具,就好比是给特种车辆‘穿上鞋’。”为了破解平衡器锻模的加工难题,马小光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利用三维CAD软件对平衡器锻造模具的模型进行分析后,尝试用各种软件对加工难点进行编程,编制高效加工轨迹,同时选择合适的数控刀具和切削参数。通过几十次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一加工难题,模具试模一次性通过,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

“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是一次经验和技术的积累。”马小光坦言,25年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老一代兵工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这是促使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动力。

“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持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这句话让我们尤为振奋,我们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马小光说。

荣获过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先进个人和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荣誉,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马小光的名字和照片被展示在车间“名人榜”的最高处,激励着更多年轻的兵工人接续创新。

荣誉等身的马小光,却仍喜欢一头扎进自己的车床前钻研。他一直认为,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不断提高技术、优化工艺,才能跟上当代技术发展潮流。

4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为新一代产业工人的代表,马小光许下的承诺掷地有声:“我们今天拥有许多创新创造的条件。只要静下心来,立足岗位学好技能,就能干出一片新天地。”

马小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采访刚刚结束,他又迅速回到岗位上,继续和他心爱的车床“对话”……

2023-05-08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康亮 王星星 许义甫 ——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马小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986.html 1 0.01毫米之间铸就大国重器 42,9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