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从荒漠游向深蓝

——《荒漠里有一条鱼》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宁举办

本报记者 王小宁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8日   第 12 版)

▲赵本夫

▲《荒漠里有一条鱼》

▲与会者合影

4月26日,著名作家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天津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和百花文艺出版社联合承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郑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红杰等主办单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多个语种的出版商、译者以视频方式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主任张洪斌主持。

“走出去”的一个突出亮点

2020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赵本夫的长篇小说《荒漠里有一条鱼》,在这部具有雄浑厚重的史诗气质的作品中,赵本夫巧妙借用神话原型叙事与寓言式写作的优长,为“寻根文学”新的生长,也为文学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路径,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该书出版后,快速形成了世界主流语种的版权输出与多版本出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突出亮点。

毕飞宇指出,在江苏文学的版图上,赵本夫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粗犷彪悍、质朴雄浑,成就了江苏文学的复杂与丰富。他的作品中有博大的历史文化情怀,他的创作永葆独立思考的姿态。《荒漠里有一条鱼》的海外传播,对于加强国际化传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极为重要的。

杨红杰表示,赵本夫的这部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了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形象。作品对苦难的叙述,意在展现生命的韧性与高贵,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再生能力,就是中华民族不可能被打倒的内核。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表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这条鱼”是中国文化中对生命力的生动表达;而“这片荒漠”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是随时可以被生命滋养的原野。赵本夫以丰沛的笔力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秘诀,相信这部作品终将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好媒介。

史诗般的魅力感染着他们

多语种版权引进、出版方及译者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对《荒漠里有一条鱼》的理解与体会。

洛佩兹·阿里亚组是西班牙Dedalus出版社社长,在谈到《荒漠里有一条鱼》西班牙版本引进理由时表示,作品充满了冒险精神,有一种史诗般的魅力。小说中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也精准描写了对于苦难的反抗。书中刻画的人物饱含英雄主义情怀,他们尽己所能与自己的人性弱点进行对抗……本书用现实的方式鼓励人们思考如何面对人生。

香港阿里山云出版社社长加斌提到了书中“鱼”与“树”的意象。他说,荒漠和鱼,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在书中奇特地交织在一起,视角独特,充满想象力。在中国民间文化中,鱼被视为吉祥之物,树则代表着生存的决心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生存意识和大自然紧密相连。

德文译者Aline表示,翻译时最大的文化差异在地点和人物的名字。作品中,名字的含义起到了补充加深了故事意义的作用。法文译者克劳德·巴彦则将他的阅读与现实联系起来,“赵本夫在讲的不是今天的故事,而是过去的故事。现在在法国也很流行种树,因为很多地方的树都被烧了。因此,是不是可以说赵本夫提前看到了种树的重要性。”英文译者袁海旺、法国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社长朱人来、版权经纪人刘忠军畅谈了阅读、翻译这部作品的感受,他们希望各国读者都能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

一条和世界对话的鱼

与会专家就作品的文学思想及其国际传播价值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本书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一百年间,黄河故道荒原上自力更生的人们的生活史,隐喻了文明发生发展历程。这个隐喻既指向华夏民族,也指向全人类。如果说赵本夫笔下的荒漠如今已是蓊蓊沃野,那么他提供的荒漠里的那条鱼,正日益成为一条可以和世界对话的鱼,从荒漠游向了深蓝的世界。小说以其深扎故土的文化根性,奇迹般地触碰到并开掘出一个巨大的意义阐释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类相互理解。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认为,本书通过神话寓言的方式体现出的愚公移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不仅打动了中国读者,对世界读者也会有所触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认为,赵本夫的创作总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中对无土、无根、无水的忧患具有世界性,本书中提出的问题不单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执行主任丁捷希望以本书为一个契机,推动更多好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鲁敏认为,书中所探讨的人类文明如何延续的问题,是中国作家对人类共同问题作出的有益探索。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文艺家评论协会主席汪政表示,本书对人口、生态、文化交流这三个国际性的问题作出了深刻回应,勾连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文学经典。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认为,书中探讨了人类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在荒漠中重建文明,在荒芜中重建秩序。如何将文明火种延续下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主题,值得海外传播、值得世界关注。江苏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表示,作品对当下的写作有着深刻启示,寓言性和神话色彩使其既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具有世界文明的普遍性。

赵本夫表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文化需要碰撞与融合,异质才是文学的生命。“鱼”隐喻生殖力,“树”隐喻家国、归宿、母体,这是我们民族的根性,融在血液中代代相传。

张洪斌在总结中指出,在交流与传播中,让中国当代文学获得新的生长,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天津出版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成功实现了《荒漠里有一条鱼》的主流语种多路径输出,是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一个好案例,相信将会有更多国家的读者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到中华文化震撼人心的魅力。

2023-05-08 本报记者 王小宁 ——《荒漠里有一条鱼》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宁举办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050.html 1 从荒漠游向深蓝 43,05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