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忠如先生这部55万字的传记文学《奇士王世襄》,我读得很慢,不仅因为这是作者“用心智和灵魂”潜心完成的一部巨著,更因为传主王世襄的爱国情怀和壮举在不断地震撼我心。
这部传记文学共分为5篇30章,详尽地展示了王世襄先生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将一位文博大家得天独厚、玩物不丧志的成长经历,情系故宫、抗战胜利后天涯追宝的坎坷历程,蹉跎岁月中苦中作乐、雅集竞学的豁达,潜心学术、不遗余力收藏的痴迷,对民间绝学的抢救式发掘整理,与妻子袁荃猷琴瑟和鸣的爱情,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以代入感极强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将王世襄先生这位集收藏家、文物学家、建筑学家于一身,同时兼具十数种冷门绝活的专家的奇士如实写来,窦忠如对王世襄及其老友新朋进行了多次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又阅读了传主的多种著作及大量相关史料、典籍,对王世襄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具体而深邃了。
具体说来,这部传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以下几点。
一是,少年时玩物,长大后研物,在玩乐中激发兴趣和学术之性情。出身名门望族的王世襄,自小得到多方面良好教养,深受才华横溢的母亲金章的艺术熏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孩提时代应有的顽皮天性也得到了充分张扬。接着,专章叙述了王世襄少时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教养,以及西方文化及教育方式对其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认为正是“那种中西文化交织、中西艺术融合的氛围”“润物细无声地伴随着王世襄茁壮成长起来”。慈母的去世,使他沉思回报慈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发奋向学,于是有了他潜心学术的第一部著作《中国画论研究》的问世。为便于读者了解这部70万字的皇皇巨著,作者先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源流等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梳理和解析,面对这份浩如烟海的美学遗产,王世襄竟然将其条分缕析且不乏自己的独到卓越见解,令人赞叹不已。
二是抗战胜利后的天涯追宝。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王世襄以自己的文物知识与缜密思维,与窃宝者斗智斗勇,与文物商人百般周旋,费尽周折追回数千件珍贵文物,包括杨宁史青铜器、郭葆昌所藏数百件瓷器,其中不乏“国之重宝”。后来他又冒着风险亲自押运被日寇劫掠的107箱善本书回国,其间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波折。追宝的重任完成后不久,王世襄就到了圆梦故宫,杂务缠身阶段,梳理文物家底、妥善保管、分类编目、修复、陈列等,纷乱复杂,繁忙异常。之后就是肩负使命,身背古琴,游历欧美,观读名画,一年间撰写了多个博物馆所藏200多件中国绘画作品的读画笔记。他放弃了本可以享受的丰厚物质生活,省吃俭用,购买了大量原版书籍和资料。
三是蹉跎岁月中的不卑不亢、坚守自珍。原本立志终生服务故宫的王世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将志愿改为终生研究中国文化。这位文物大家很快投入到民族音乐的普查活动中,并且通过典籍考释民族音乐。对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也没有停留在一味颂扬上,而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其缺点与不足,显示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是潜心学术,硕果累累。回到学术研究轨道的王世襄以年富力强者都难以抗衡的精力和意志,创作出一部部鸿篇巨制,取得了多方位的学术成就和贡献。比如王世襄在《髹饰录解说》等著作中,对漆器的产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严谨、博征,无一语无来历,最终得出了科学论断,王世襄也成为中国髹漆方面的权威。受梁思成先生重视古代建筑营造则例,努力破解古建筑中的神秘“文法”的启发,王世襄制订了《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的详细编撰计划,显示了他治学的条理性与严密性,更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萦绕心头。如何继承大国工匠精神,不把祖先历经劫难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弃如敝屣,是值得今天的人们思考的。
五是化腐朽为神奇,让民间绝学奏华章。当作者的笔墨转向王世襄先生所开拓的“世纪绝学”时,真可谓异彩纷呈。诸如在《鸽话二十则》中描写鸽子洗澡的精妙文字,闲适、祥和、自然。为恢复中华美食老字号,他提出四条“至理名言”,体现出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独到见解。王世襄先生的累累硕果让我们看到了除了兴趣是治学成就事业的第一要素外,在典籍与实际操作中相互印证也是不可或缺的。
六是琴瑟和鸣,感天动地。拥有大爱的王世襄先生也幸运地收获了一生挚爱,他与才女袁荃猷志同道合、夫唱妇随、携手一生,可以说王世襄的每一本著作里都融进了夫人的智慧和心血,他悲欣交集的命运交响乐的每一章都伴随着这位贤德女子的和声。在袁荃猷女士离去后,王世襄愧疚自责,于是有大量感天动地的缅怀诗文喷薄而出,令人泪眼迷蒙不忍卒读。
希望王世襄先生的高古情怀,他留给世界的丰厚独特的文化艺术宝藏,借由窦忠如先生的深情文字,走进圣洁的学术殿堂,走进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