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以新的定位,明确要求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习近平主席在广州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时表示,“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现在广州正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化部署和有力引领,是对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庄重宣示和强力动员,为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春风吹遍伶仃洋,创新潮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定位,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依托。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扛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广深港澳核心引擎作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火车头。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关键,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着眼于“从0到10”的科技创新全过程,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全链条创新路径。发挥大湾区“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集聚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依靠原始创新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科技领军企业,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无人驾驶等“硬科技”攻关。系统谋划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深化湾区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和战略性产业主导权。
夯实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驱动大湾区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以崇尚科学与创新为导向,深化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教育模式改革,以统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基础,完善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创新发展。增强研究型大学培育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引导应用型大学适应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学科设置,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从培养传统产业工人向培育新兴产业工程师转变。
激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化人才引领驱动。面向全球人才资源,实行更积极、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与世界通行的海外引才制度接轨,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开展全球创新交流活动,释放“以才聚才”的强磁场效应。探索“创新+创业”“科技+资本”“战略+科学”等科学家培养新路径,让更多人才在重大任务中得到锻炼、脱颖而出。推广以才鉴才、企业鉴才、专家鉴才等新型人才选拔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产业人才在湾区汇聚扎根、干事创业、实现价值。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深化区域规则衔接。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依托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三大平台,探索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开展跨境创新合作政策先行先试。协同港澳体系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支具有湾区特色的“科技王牌军”。深化与全球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