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优质医疗资源“蛋糕”既要做大也要分好

——全国政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吕巍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2日   第 01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也是对民之关切的切实回应。

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服务整体能力持续提升,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和区域布局不平衡的问题。部分省份异地就医患者占比高,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展不平衡,县乡村医疗服务能力也有待提高。如何以“优质”和“均衡”为导向,以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为任务目标,把医疗卫生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怎样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区域内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十四届全国政协伊始,全国政协就将该议题列入年度协商计划,计划于5月12日由农工党中央、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联合承办全国政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远程协商座谈会。

为了全面深入掌握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与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4月16—22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赴福建、安徽,在近20家医疗机构展开务实高效、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召开远程协商座谈会做好充分准备。

■ “双中心”引领辐射

2021年6月11日,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公布的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名单上,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的名字赫然在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院党委书记王建波仍难掩兴奋。

“这是首家落地县级市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建设运营两年来,上海六院已平移输入开展100项新技术、新项目,多项国内领先技术填补福建省的技术空白。2022年6月,我院的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入选2022年福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群众选择留在‘家门口’看病的多了,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彰显。”王建波说。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建设是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医学中心解决的是“卡脖子”的问题,为引领国内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问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则是扩大国家顶级的优质医疗资源,建立高水平医院的分中心,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国家医学中心取得的医学成果进行辐射,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平移,解决百姓就医难题,缓解异地就医现象。

如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前四批累计布局项目达到76个。截至2022年9月,共向地方输出高水平医院常驻专家3000多人,一体化培训当地医院医务人员超5万人,实现1400余项诊疗技术从输出医院本部平移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超过400项新技术填补省内空白,部分地方和医院初步实现跨省就医趋势改善。

“双中心”建设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规划和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福建省副省长常斌提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存在短板、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如何与所在地的省市县医院实现协同互补发展、避免“虹吸效应”等,仍需深入研究。跨省创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的功能定位、机构编制、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综合监管、绩效考核等问题,也有待明确及细化。

“应持续推进‘双中心’规划设置和布局建设,建立‘揭榜挂帅’和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加强‘双中心’管理,引领我国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

在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看来,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医疗资产、资源,避免院区盲目建设扩张,同时加大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专科能力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也有委员认为,只抓好“双中心”、只依靠“双中心”不够,“双中心”建设缩小了区域间城市医疗资源的差距,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应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基础上,制定刚性政策,组织医疗资源发达地区和匮乏地区更广泛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医、建设分院等模式深化合作,建立跨省域医联体、重点专科联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人员互派。

■ 强县域 舞动“龙头”

县医院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长期以来,国家卫健委通过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等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通过帮扶,截至2022年底,87.7%的县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能力,45.6%的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能力,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这一向好趋势在福建省和安徽省得到充分体现。

福建省34家县级医院纳入国家“千县工程”,依托59个县域综合医院建设卒中、胸痛、呼吸诊疗、创伤“四大中心”,省市三级医院与25个薄弱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四个一批”机制,即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打造分级诊疗体系县域龙头。安徽省进一步提升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水平,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使90%的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水平。目前县级三级医院执业登记51家,全省县级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57%,较2019年提高8个百分点。

但调研组也发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东、中、西部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差异明显,距离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建议,继续推进“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县域医疗中心,指导地方逐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县医院高质量发展。同时,持续开展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有针对性指导地方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曹雪涛提出,突出县级医院县域龙头地位,围绕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持续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补齐能力短板。

“未来,应继续推动人才、技术和管理下沉,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托管、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曹雪涛表示。

围绕正在我国800多个县(市、区)试点建设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委员们也发表了意见建议。大家表示,巩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仅需要量的提升,还需有质的保障,重要的突破口是搞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县医院是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基础,龙头医院治疗疑难重症,基层做好康复、守好门,大家要分工合作,共同下好一盘棋。

■ 建队伍 把“网底”筑牢

对于什么是优质医疗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这一问题,无论是调研组还是医疗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大家给出的答案都相当统一——人才。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人才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承载者,扩容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扩’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张勇说。

然而,恰恰是最重要的人才队伍建设,成了优质医疗资源中最“短”的短板。

福建晋江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该地仅招引高级职称卫生专业高级人才7人,且没有一人是博士研究生。全市医疗卫生队伍中,仅有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284名,仅占8.15%,大专及以下学历则有712人,占20.44%。

福州市是福建省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但全科医生等基层卫生人才缺乏、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等问题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人才资源该怎么扩容?人才布局要如何优化?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可以‘一声令下’,但今天人才的流动有很大的自主性,没有相应的政策、相应的条件,就吸引不到人才。这里面就牵扯到培养规模、培养质量、编制、户口、收入分配机制等政策问题、体制机制问题,都要靠改革创新来解决。”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表示。

有委员建议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并将乡村医生作为乡镇卫生院聘用制或编制内人员,纳入财政供养,稳定和发展乡村医生队伍。有委员提出探索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上下流动、定期轮转、按岗调配的用人机制,盘活卫生系统内部人力资源。明确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工作一定年限。

也有委员表示,加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制定引导医学院校学生到基层的培养计划,鼓励医学院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帮扶制度。另一方面,放宽乡村医生服务年限,服务期满可自由流动;同时,采取灵活措施,鼓励县域内乡村医生自由流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认为,应着眼于短板育人才。扩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模,加强全科医学临床和基层实践基地教学能力建设,鼓励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改革完善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同时,激发全科医生自驱力,引导在岗医生‘终身学习’,培养合格的健康‘守门人’,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表示。

2023-05-12 本报记者 吕巍 ——全国政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调研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276.html 1 优质医疗资源“蛋糕”既要做大也要分好 43,2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