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慈善是家族久远传承的“助力器”

——访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名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6日   第 10 版)

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首届中华文化与家慈善论坛上,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的指导与支持下,明德公益研究中心联合浙江省德润公益基金会、杭州理想村公益发展中心共同倡议并发起“家慈善与文化传承项目”。

家慈善项目提出“家慈善”和“财富升维”的概念,探寻植根于深厚历史文化的家族慈善与财富传承。就此,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名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近年来,我国家族慈善实践加速发展,其最初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何时?

王名:中国从古至今有着悠久且丰富的慈善文化和传统,中国家族传承也有历史性的基因。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建立了我国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家族式义庄,被视为我国家族慈善的起点和信托制度的雏形。

“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在家乡苏州受赏千亩良田后,范仲淹创办义学,后扩大为义庄,成立了一个以义田、义庄、义学为主要内容的范氏义庄。

范仲淹过世后,他的儿子又将义田扩充,并根据实际情况“随事立规”,先后10次续订规矩,使义庄管理更趋严密。在漫长的岁月中,范氏义庄历久不衰、代代相袭。至清代宣统年间,义庄已拥田5300余亩。据统计,从范氏义庄支持的义学等教育体系中走出了80位状元和400多位进士,他们绝大多数都出身寒门。

记者:现代家族慈善发展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王名:范氏义庄被公认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慈善组织,其中有发达的“留本用息”机制、健全的捐赠—受益体系、缜密的内部治理结构、世代传承的公益文化基因和永续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不断累积的系统内部黏度和韧性,让我们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累积和升维的财富哲学。

过去几年,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围绕第三次分配和财富升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们发现,财富升维是从空间的“小我”到“大我”、从层次的“有形”到“无形”、从“今天”到“未来”3个维度展开。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积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倡导之下,高净值人群该如何实现家族财富传承,作出妥善而合理的家族慈善安排被提上了日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财富积累经历了先富、富家、善家、传家4个阶段。第三次分配在善家阶段开始发挥作用,浙江等地企业家发起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时间的维度上,财富传承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最近提出一个命题:公益不仅仅是行善,传承也是公益,将财富从一代传向二代、三代,这也是一个公益过程,而且难度会更大。

近几年民营企业家从原来关注公益慈善开始转向企业本身构建社会价值体系。家族慈善面临的真正议题也许不再是“为世界做什么”,而是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记者:在研究家族慈善与财富传承的过程中,您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王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族慈善是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传承,财富的传承固然重要,精神的传承更让慈善事业薪火相传。

慈善对于财富家族而言,不是简单的散财,而是家族久远传承的“助力器”。财富指的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以家族慈善来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价值在于:即便是家族的物质财富逐渐散尽、人力资本逐渐减少,但其精神财富却能永久留存。

记者:“家慈善与文化传承项目”将会开展哪些工作?

王名:“家慈善与文化传承项目”以3年至5年为一个阶段,第一期将集中开展行业论坛、共创式学习、家慈善理论研究、家族传承口述史与案例集研发等工作,形成指导实践的系列成果产出,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家慈善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接下来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案例研究,包括海内外家族案例研究,也要研究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家族。

第二方面是相应的理论研究,家文化、家慈善的核心概念是共同性概念。包括与家慈善相关的生活共同体以及善财指数、向善系数、慈善与传承的关系,都是我们提出的基本理论范畴。此外,还有相应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社会价值论、财富向善论等。

第三方面是相关的政策研究。包括宪法中对于私人财产保护的相应规范,对民法典相应规范的修改,慈善法以及其他的行政法规的相关政策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衔接。

我们相信,在善经济时代下,通过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文化和财富必将得以传承,慈善必将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2023-05-16 本报记者 赵莹莹 ——访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499.html 1 慈善是家族久远传承的“助力器” 43,49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