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珍稀生灵守护者(之二)

与“猴”结缘 菲氏叶猴“回家”记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8日   第 05 版)

菲氏叶猴家族 郑山河 摄

郑山河 摄

“嘘……它们过来啦……”茂密山林间,只见远处高大树木的枝叶剧烈晃动起来,十几个深色身影在林间闪转腾挪。“那就是菲氏叶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身姿灵活优美,拖着长长的尾巴,不时“驻足”于树冠,熟练地掰下枝头新芽嫩叶,吃几口,又飞越到另一棵树上玩耍起来……

这是日前记者在距离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城区十几公里外的林区看到的场景。这群可爱的精灵,如今是德宏州的“明星”,也是芒市对外展示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闪亮名片——

自带眼影的猴子

菲氏叶猴,一身高级感的青灰色“皮肤”,眼睛和嘴巴周边呈浅色。眼周自带淡蓝色“全包眼影”,更显得眼睛又大又圆。几乎是身长两倍的长尾巴,在树枝上悠哉摇摆。更为奇特的,它的幼崽通体金黄,直到长到6个多月时,才会慢慢变成青灰色。

由于当地山高谷深、地理位置偏僻,菲氏叶猴在芒市周边的山林间已生活了上百年,但除了周边村民,一直鲜为人知。

2016年,通过自然生态摄影师的镜头,这一神奇的生灵火速“出圈”。人们才知道,原来当地村民们常说起的“灰猴”就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叶猴。而位于此处的一群也是国内在单一地区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

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会长杨开所是当地的一名护林员,他从小就生活在此,也是最熟悉这群猴子的人之一。

“小时候放牛经常看见灰猴,它们吃山上的树叶和果子,从不糟蹋庄稼。那时的灰猴不怕人,甚至会逗弄树枝和孩子们玩闹。”杨开所对灰猴有一种童年玩伴的特殊感情。

但多年后,杨开所在外地工作回到家乡,竟然在山上找不到灰猴了。几经打听,才知道由于“靠山吃山”,不少天然林遭到破坏,猴群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只能不停地往仅存的林地迁徙。

面对被迫出走的“童年玩伴”,杨开所觉得遗憾,冒出了一个念头——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灰猴“找回来”。

他知道,要想保护灰猴,首先要保住它们的栖息地。杨开所叫上了好友黄田邦、陈显和,开始了自发巡护山林之路。

一开始,他们反复和村民们宣传,灰猴是国家保护动物,很珍贵,要把它们保护好,不要破坏森林。可是村民们已经习惯了“砍柴做饭、伐树盖房”的生活,光凭他们三人的“思想工作”,收效并不大。

一次和自然生态摄影师的交流中,杨开所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带着摄影师,他们追踪着猴群身影,记录到了这些神奇生灵的动人瞬间;再通过媒体报道,灰猴“火了”。

仅2018年半年时间,菲氏叶猴5次登上了央视平台,国内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还出现在孟加拉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报纸上。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菲氏叶猴吸引了更多摄影师前来拍摄,并给当地带来了一些收入。“村民们看到原来不砍树也能挣到钱,慢慢地也听得进我的劝了。”

这些宣传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芒市珍贵的生态环境——随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找到杨开所,帮助他们成立了巡护监测队。而管护的物种,也逐步增加到当地分布的其他保护动物——熊狸、蜂猴、鬣羚、斑灵猫、巨松鼠……

保护工作渐成体系

巡护监测队的努力,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呼应与支持——

2018年,当地林草部门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地理学院编制完成《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科学考察报告》,摸清资源本底。随后,芒市制定并通过了《芒市菲氏叶猴自然公园总体规划》,以“自然公园”形式规范指导对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的保护和发展。

2020年1月,芒市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编制完成《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2019-2023)》,从顶层设计上科学规划保护措施。

2020年9月,自然公园以“芒杏河保护地”名称上线互联网公益产品“蚂蚁森林”。上线1周后,该保护地24107亩林地被全国网友以捐赠能量方式认领守护。保护地将在5年内获得蚂蚁森林约200万元的保护资助,主要用于对保护地巡护监测、护林员能力建设等。

为更好地激发当地群众的保护积极性,在地方政府支持下,2021年1月,芒市镇河心场村、轩岗乡芹菜塘村联合成立民间公益生态保护组织——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由此开启了政府主导、公益组织资助、社区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模式。协会成立3个月,队伍就超过了130人,大部分是周边群众和护林员。

同时,除了护林员的巡护,林区中还布局安装了网络高清摄像头、热成像双光谱网络云台摄像机以及野生动物智慧在线观测监控摄像机。巡护员们会定期对这些设备检查和维护。

看着相机中菲氏叶猴越来越频繁出现的身影,巡护员说,这是对他们的鼓励与慰藉,也是对他们巡护价值的肯定。

“生活好了 保护才有希望”

如今,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菲氏叶猴的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区域菲氏叶猴已从2018年的5群320只左右,增加到6群500只以上。

猴子们似乎也知道来自人类的善意。

杨开所说,如果没有陌生人,这些一度远离人类的“精灵”会跑到护林员附近的树上玩。有时护林员在树下休息,它们就在树冠上啃着树叶,不时还扔下点嫩叶来,似乎想与巡护员分享……

巡护员们对这些外人看起来长得一样的“猴群”更是熟悉。大老远就知道今天碰到的猴子来自哪个家庭。“你看,这个猴群有一个金色的猴宝宝;还有一个猴群,它们的‘首领’尾巴短一截;还有一个猴群,有一只公猴只有一只眼睛……”

芒市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股副股长周成伟已在芒市工作了20余年,是菲氏叶猴相关保护机制建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我们芒市保护菲氏叶猴的经验来看,保护野生动植物首先要改善当地原住民的生存状况,只有原住民的生活好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才会有希望。”

以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为例,协会会员们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作为巡护员负责保护地巡护和菲氏叶猴种群的监测工作。他们经常需要在山里转十个多小时,灰猴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查数量、观种群、定位置……

同时,政府也充分考虑栖息地周边社区群众保护中的发展需求,在菲氏叶猴保护地实施新农村建设、低碳生态示范村、林下经济发展项目,激发社区群众的保护积极性。

现在,从各地前来参观猴群的游客可以邀请巡护员作为向导,村中人家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另一方面,村民们种植的重楼、石斛,还有以猴子命名的蜂蜜等许多大山中的土特产深受游客喜爱,村民尝到了保护猴子带来的益处。

时间接近黄昏,猴群渐渐回到大山深处。结束一天巡护的杨开所和同伴也往山外走去。他们身后,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正逐步变身富裕村。走到山脚,杨开所和同伴换上摩托车,一骑风尘,“我们回去传输数据,再见了……”

2023-05-18 本报记者 王硕 珍稀生灵守护者(之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592.html 1 与“猴”结缘 菲氏叶猴“回家”记 43,5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