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如何“先立后破”?

专家热议能源转型之路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8日   第 05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近日,在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实现先立后破,推进能源转型研讨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认为,准确认识中国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也是影响国家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点。过去,概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经常用“富煤、缺油、少气”来形容;但如今,我国可再生能源已从本世纪初的“微不足道”变为现在的“举足轻重”,未来应是“担当大任”。

因此,中国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不像油气依赖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祥琬认为,所谓“破”,并不是化石能源的退出,而应改为“减退”。他指出,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化石能源仍然非常重要。能源转型的路径是稳步地由以煤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现阶段,“立”即立足当前,多能互补。“一是让煤电做好发电主力,利用二氧化碳捕捉和存储,进行清洁高效改造;二是对煤电进行灵活性改造,让它支持可再生能源调峰,同时在政策上支持煤炭和新能源协力转型。”

以能源负荷较重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例,过去总提到“西电东送”。但杜祥琬认为,思路应转变为“身边取”+“远方来”。即东部要提高能源的自给率,将其建成节能提效的先行区、核能发展的优先区、海洋能发展的优势区、天然气LNG进口的接收区,再加上分布式的光伏、地热、生物质能等,将东部变为能源的“产销者”。

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看来,能源转型做好“先立”,应立电源、立储能、立电网。他认为,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加大投资的好时机,但一定要把握好“投什么”。应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非化石能源“立”起来,同时严控化石能源的增量,以期实现能源顺利转型。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指出,虽然可再生能源发展欣欣向荣,但目前依然面临着土地空间、并网消纳、安全运行、经济性等难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保障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空间,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和弹性。

在储能方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认为,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调节的重要力量,预计2023年电化学储能电站新增装机将爆发式增长。他建议,要全面统筹配置和运行机制,加快技术创新迭代,加强全流程安全管理,完善全产业链标准设计,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电站并网、运行维护等领域。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提出,解决煤电保供问题应从需求侧想办法。对于重大工业用电用户,要根据季节和用电需求对其生产能力进行调节。在居民用电方面,夏、冬季电力峰值负荷过高,主要是由于建筑能效过低。为此,要完善规划和激励,加快提升建筑效能。

2023-05-18 本报记者 王硕 如何“先立后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595.html 1 专家热议能源转型之路 43,59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