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心理健康教师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邓丽芳:确实。为此,要求老师们不断地成长。
关于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国内外都进行过相关研究探索,例如美国学校心理协会提出了心理教师的11项技能,包括咨询与合作能力、处理资料与计算能力、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等。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专业知识主要包含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危机干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与知识体系相匹配的技能,比如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测量技能、课题研究能力、授课技能等。其他方面,除了一般教师所需的专业发展能力、执行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责任意识等,人际沟通、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等。
教育在线:我们在一线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非常有限的宝贵的心理教师资源在现实中似乎还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部分老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存在强烈的焦虑感。关于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您有怎样的建议?
邓丽芳:首先,心理健康教师自身要关注心理健康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并及时学习,以更新个人知识体系。要积极参与各类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活动,通过同行交流、科研探讨等扩展个人专业图谱。从区域和学校层面,要建立健全支持性体系,要安排专业培训、科研和实践活动,以深化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老师们的专业能力。
教育在线:在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哪些政策上的保障?
邓丽芳:我国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一直在关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定的问题。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要落实好职务(职称)评聘工作”;近期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也指出:“组织研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可纳入思政、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
以上相关文件的发布都体现了国家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的关注与政策导向,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各地落实情况不一,每个学校在落实地市政策的流程上也有所差异。职称评定的政策完善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进行深入分析、充分了解一线心理教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结合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标准化;匹配相应的评价体系与支持制度,健全心理健康教师考核管理机制,解决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干了不少,成绩上却难以体现”的评价难题,推动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职责规定和评价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的监管,建立相应的反馈监督机制等等。
教育在线:看来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的问题,目前重要的是督促政策落实的问题。我们也特别想关注下教师们自身的幸福感。鉴于心理健康教师经常会接受一些负面情绪的输入,处理不好,自身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情绪疏解工作?
邓丽芳:从社会层面来说,大众对心理健康教师角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等,都需要建立合理的认知,避免错误归因和过高的期望,这就需要从政策、舆论层面进行引导,创建一个宽容、接纳的健康第一的社会环境。
学校应制定相应保障举措,关注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如设立心理健康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引进来,走出去”开设专家研讨会、专业疏导,建立合作共同体,鼓励心理健康教师之间相互支持、交流、分享经验,提升心理教师工作获得感、支持感,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孤独感;倾听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的心声,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校团体(领导重视、其他教师配合)的支持是心理教师高质量工作的底气。
当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自我调节也很重要。我想老师们自己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角色认知,主动融入学校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自我疏解能力,建立积极的心理调适机制,避免负面情绪的过度累积,发展适合自己的减压途径,如积极参加有益活动、多与家人、朋友、同行交流等;还需要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