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尤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这一重要论述,丰富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思想内涵。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内容、交融是本质。正确分析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分析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并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优化其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各民族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提供重要保障。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理应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教育等形式具体实施。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搭建不够;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细化促进各民族沟通不够;涉及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立法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实化等。
为此,应进一步推动形成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社会日常中注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把中华文化融入影视作品,融入微信、微博、微视频及客户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级群团组织应进一步把组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的优势和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思想纳入职工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更广泛地实施“新疆、西藏—内地”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中学生结对子活动,精心实施“民族团结代代传”青少年万人交流计划,重点打造青少年民族团结融情夏(冬)令营活动,推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办好中央机关、对口援助省市邀请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群众到内地参观学习的工作。各地应结合实情进一步实化涉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立法政策,以良法达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善治目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落实这一目标,应尽快出台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制机制”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地方出台各行业各领域的配套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使之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更好转变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指导性原则。
应从体制机制上畅通各民族、各阶层人员的有效流动和深入交融。组织机构要加大各民族间跨区域任职力度,畅通汉族干部到民族地区任职以及少数民族干部到非民族地区任职机制,进一步打通干部任职交流的地域、民族屏障;保障各民族大学生嵌入式就业,健全少数民族干部选拔配备机制,重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结构,为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队伍。
应全面梳理总结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旅游领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就业、教育、商贸、通婚、移居、学术交流和理论构建等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机制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应最大化地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统一。民族间的交往需要平台的搭建、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例如,在民族学院中要尽量避免单一民族同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氛围,加大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
构成中华文化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也不能少”的要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也不能少”的动力。要加强对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深入挖掘传统工艺、古代建筑蕴含的中华民族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工作的指导与跟踪。此外,要对国家新闻出版署资助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一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出版物”进行优化升级。
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尤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头脑,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和民族政策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进网络,将相关的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进行广泛宣传,增进各民族情感上的亲近,进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要分析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并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优化其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各民族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提供保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