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当“银发知播”成为“顶流”

让“老龄人口压力”变“银龄人才红利”

黄荣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25日   第 07 版)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这是给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银发知播”集体的颁奖词。该集体共13人,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他们平均年龄77岁,几年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感动了无数网友。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规模突破千万,达到1050.68万。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前几批大学生陆续达到退休年龄,产生越来越多的知识型离退休人才。这些人绝大多数身体尚好,精力比较旺盛,仍然有着继续发挥专长贡献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的意愿。他们有着年轻人难以企及的丰富专业知识、技能积累和岗位经验,也有充足的时间。对于科普事业来说,是拥有巨大资源再开发价值的珍稀宝库。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的信息: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激发老年人价值,让“老龄人口压力”变成“老龄人口红利”是一个迫切而又长期的课题。

笔者认为,让更多的知识型离退休人才加入“银龄科普”队伍,发挥科普余热,需要做好多维度的保障:

一是充分认识知识型离退休人才的科普价值。要通过宣传引导等方式让知识型离退休人才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开展科普的方式继续“有所为”。同时,要让社会认可、喜爱、支持知识型离退休人才参与科普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开拓知识型离退休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和形式。可根据群众科普需求和知识型离退休人才的志愿,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和科普供需网络,打造服务和信息平台。为其开展新媒体等科普相关技能培训,支持他们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创作和翻译科普作品、参与科普工作指导研究等多种形式发挥自身的科普作用。同时老年人既是科普的对象,也是科普的主体。大力发展老年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等组织,建立老年科普志愿队伍,培养一批热心科普、善于科普的老年科普专家队伍,实现“从老年人中来到老年人中去”。

三是为知识型离退休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如通过项目制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激励;在合理的范畴内,允许借阅原单位图书资料和使用相关设备、器材;在科普相关评奖评优时为其提供推荐渠道等。让代际互勉互动,正是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真正能量”。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3-05-25 黄荣丽 当“银发知播”成为“顶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998.html 1 让“老龄人口压力”变“银龄人才红利” 43,99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