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馆、××国际太极院、××武术院……当车辆沿着新洛公路驶进村里时,平平无奇的街景却因这些招牌“亮”了。
这里正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发源地,人称“太极第一村”。
“学太极,很容易的!”
太极拳,自带多种“光环”:它出现于明末清初,系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它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于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不仅是首批国家级非遗,而且在202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当这些文字,与温县政协原副主席,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天才的展演重合时,那份感官来得尤为直观且震撼。
他的拳艺外柔内刚、缠丝螺旋;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快慢相间;他似乎处处发挥弹簧劲,运于周身、用在一点……这一招一式,让观众禁不住看呆了。演绎一结束,人们立刻蜂拥而上,向他询问太极拳高深的练法和要义。
他却笑声朗朗,中气十足地向大家招呼道:“学太极,很容易的!”
简简单单一句话,四两拨千斤般,卸去了人们心中的顾虑,一下子拉近了众人与太极拳的距离。
“我的教法是从博士后往下教的!只要把圈转会了,什么都会了!”朱天才一语道出自己的“经典语录”——“要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怎么练小,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缠丝圈是太极拳最经典的东西、最重要的特点。”朱天才强调道,“千回万遍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太极拳是练出来的,也是教出来的。”
现如今,朱天才的学生数以万计,遍布世界各地,有人说他桃李遍天下,此评价并不夸张。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在国家支持下,我们到国外讲学传拳,每年都能绕地球一圈,到十几个国家的数十个城市去。”弘扬太极拳文化,一直是这位年近耄耋老人的心愿,“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世界人民带来健康。我希望下一代都能来传承,都能够得到太极拳的益处。”
校园内的“最萌年龄差”
走进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操场上热闹非凡,“学生”们呈现出“最萌年龄差”,最幼小的只有3岁,最年长的有75岁。
“由此可见,太极拳并非中老年运动,而是老少咸宜的健康生活方式。”陈家沟国际太极院副总教练郑赢全笑着说,“你看南北向的这拨是成年人组,他们主要学习梨花枪、大刀、老架一路等;这边是老年人组,我正在教他们练太极推手;那边是青少年组,现在正在做力量训练……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体状况,我们要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因人而异。”
在青少年组,轻则一两百斤、重则四五百斤的轮胎便是他们进行力量训练的工具。只见一位年轻小伙打着赤膊,汗水涔涔,一人搬动起重达300多斤的轮胎。
这样的训练对于他来说已是“小菜一碟”。看着他浑身发达的肌肉线条,人们很难想象,他曾是一个身材单薄、常易生病的小孩。
“我小时候真算是‘手无缚鸡之力’,为了强身健体,我从邻村来到陈家沟学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教练张新科说,这一学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晃八九年过去,昨日少年早已成为自信的“钢铁战士”。22岁的他,不仅曾斩获温县太极拳锦标赛的冠军,现在也成了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成了20多个学生的“师父”。
“太极拳可实战,可修身养性,大家都可以尝试学习。像我有时候训练累了,就会练练拳,浑身舒畅,心也变得很静。”张新科说。
以“武太极”引爆“文太极”
从校园出来,重新走上陈家沟街头,眼前又出现一道新的风景:来自焦作市远翔素质教育拓展培训学校的学生们,此时正青春洋溢地笑着,手舞足蹈地讨论着体验到的太极拳文化。
如今,陈家沟已将太极拳祖祠、祖林、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文化园、杨露禅学拳处、东沟造拳处、陈照丕陵园等串连成线,打造了国家AAAA级景区——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现有大型武校4家、家庭武馆50余家、家庭宾馆16家,每年来陈家沟寻根问祖、拜师学艺、健身养生、感受太极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2021年,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还被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当地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让太极拳走向世界,焦作市还组织了“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集中展演活动”,获得国内500多个城市,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城市的热烈响应,全世界参演人数超1000万人。
现如今,“太极拳发源地”文化品牌正在持续打响,当地正着力以“武太极”引爆“文太极”,推动太极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人感受太极拳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