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要跳左脚舞、演彝剧,能安静下来的时候,就会坐下来绣花。”云南省大姚县政协委员李素娟用演彝剧的方式笑着介绍,脸上的笑容足以证明她忙并快乐着。这天,她和往常一样,赶到大姚县昙华乡松子园的“中国彝剧传习所”开始一天的工作。
昙华乡位于大姚县中部,是“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发祥地和彝剧的诞生地,2000年被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这里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传统节日“插花节”更是名扬海内外。
在昙华乡,说起能歌善舞者,人们便会想到李素娟;谈到谁的绣活做得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李素娟。1979年出生的李素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从小就热爱彝绣和彝族歌舞。凭着这份热爱,初中毕业后,李素娟就跟着云南省博物馆的老师到上海、北京学习歌舞表演,随后又在国家级彝剧传承人李茂荣老师的指导下,精进表演艺术。
2002年,李素娟回到老家昙华乡,用自己所学技艺传承发扬彝族文化。2015年3月,昙华乡成立了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李素娟担任社长,同年,又组建了50多人的昙华山彝剧团,李素娟担任团长。扛起这两副担子,李素娟深感使命重大。于是,她一边走家串户,收集有特色的彝绣作品,让“长”在深山的彝绣闯进了时尚界;一边创作和丰富彝剧内容,用心用情指导表演团队,成为彝剧重要驿站“麻秸房彝剧俱乐部”的接班人。
在李素娟的努力下,昙华乡的彝绣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海外。很快,以昙华乡为中心,桂花镇、三台乡等乡镇的600余名妇女也加入到刺绣的行列,很多人依托这一产业脱贫致富,迎来新的生活。
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委员,又是土生土长的昙华人,这几年,李素娟多次在县政协全会上提出有关昙华彝剧团发展的提案,希望把彝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昙华的彝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昙华“中国彝剧传习所”的成立,李素娟更加忙碌起来,每逢喜事和节日都要组织排练和表演。“我们彝族的舞蹈,跳起来一定要有激情。”李素娟一边说一边给演员们演示。彝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核桃村农家乐》《昙华山好地方》等彝族歌舞、小彝剧,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着传统美德,深受群众的喜爱,而现代元素的融入,也让彝剧表演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彝剧是彝族英雄的根源,彝绣是彝族儿女的情怀,只要有根有情,在哪里都是热情快乐的。”这是李素娟对彝族文化的诠释。在昙华广袤的大山里,李素娟全心全意履行着政协委员的职责,一心一意传承发扬着古老的彝族文化,把对家乡的热爱深深融入这片热土中。
(陆顺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