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为川剧传承发展不遗余力

——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本报记者 郭海瑾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03日   第 05 版)

▲川剧《卧虎令》中陈智林饰演董宣

▲川剧《易胆大》中陈智林饰演易胆大

▲川剧《草鞋县令》中陈智林饰演纪大奎

▲川剧《巴山秀才》中陈智林饰演孟登科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刻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是梨园百花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川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作为川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智林40余年的艺术人生里,曾在《巴山秀才》《易胆大》《望娘滩》等几十出剧目中塑造了秀才孟登科、名优易胆大、越王勾践、麦其土司、魏延等诸多经典舞台艺术形象,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不遗余力。本期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请他结合自己的艺术人生讲述川剧如何发挥它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川剧,又称川戏,主要盛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川剧历史悠久、意蕴丰厚、剧目丰富,其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尽管是生于四川、长于四川这片孕育川剧的地方,但15岁之前的陈智林却从未接触过川剧。第一次接触川剧,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在他升入高中后不久,买了一张1毛5分钱的戏票,观看了杨昌林先生表演的川剧《卧虎令》,他被川剧艺术深深地震撼。川剧的种子,也在这时悄悄埋在了他的心里。

这一年——1979年,恰逢四川省川剧学校(现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招生,他带着对川剧的好奇报了名。如今回想起来,陈智林笑着说:“我的祖辈中没有一个人是搞艺术的,我就这么误打误撞地学习了川剧,也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到了川剧学校,陈智林一切从零开始。苦练基本功,如饥似渴地增补戏曲知识、学习传统文化。一开始他对老生很感兴趣,一直学习老生戏,但第一次彩排完,老师根据他的形象、嗓音等条件,让他改行为小生。于是他又从头开始学习小生。天道酬勤,尽管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但这样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也让他从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更对川剧事业产生了一种浓郁的情愫。在川剧学校学习的几年,陈智林说:“痛并快乐着”。

1984年,从四川省川剧学校毕业,陈智林被分配到了攀枝花川剧团。尽管当时条件艰苦、无戏可排,但他依然坚持每天练功、学习传统文化。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当时剧团排了两出剧目,参加四川省举办的川剧青少年演出比赛,陈智林崭露头角。1988年,陈智林到新都参加《芙蓉花仙》的演出,受到观众普遍欢迎;又到香港演出,得到香港各界高度评价,这更增加了陈智林对川剧的信心。因为出色的表现,回到成都后他被调到了四川省川剧院。

“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我没有让自己‘弯道超车’。”陈智林说。调到四川省川剧院的陈智林,更坚定了他将此生奉献给川剧事业的决心。1989年陈智林带着川剧《望娘滩》等剧目去东欧演出成功后,回到中国、在北京逗留期间,他就以川剧《望娘滩》等作品申报了第七届(199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并于次年一举夺魁。这一年,他26岁。

之后,陈智林一路稳扎稳打,始终站在演出第一线。纵使后来在剧院担任行政工作,但演员的本职业务依然没落下。陈智林说:“不管是剧院的行政工作,还是1996年被派到渠县做了两年的副县长,这些经历都是我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与基层老百姓的深入接触,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不断丰富着我的人生积累,这对我后来创造角色提供了很多帮助。”2004年,陈智林凭在川剧《巴山秀才》的出色表现,在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再次获奖。谈起《巴山秀才》,他说:“我把当县长时所经历的感受,融进了人物形象中,赋予了人物的时代性及人文精神,受到了作者魏明伦先生的高度认可,也打动了无数观众。”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所构成的大众文化开始占据主流,渐渐形成多元文化发展格局,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戏曲市场出现低迷状态。

“在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守初心,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所幸,从渠县县长任满归来的陈智林,选择再次回到四川省川剧院,坚守川剧传承。

2002年2月,陈智林任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上任以来,除了自身演出任务,他便一心扑在了剧院发展和川剧传承上。

“我在剧院这么多年发现,要想传承发展川剧,就需要用戏将人凝聚在一起。所以我担任院长时提出一个概念:剧院剧院,以剧为院;剧团剧团,以戏团人。剧院发展,必须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剧目,把人凝聚起来,这才是一个剧院立足于本、立足于社会的前提。”陈智林说,那时川剧院还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一年的财政拨款除解决职工温饱外没有剩下多少创作基金,也没有办公经费,完全靠剧院自己负担。但是,让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创作了一批在全国都产生很大影响的精品剧目,如《变脸》《巴山秀才》《易胆大》《夕照祁山》《尘埃落定》等,还有之后给年轻人排演的《西游记》《荷珠配》,可谓佳作连连。

如何做到佳作连连?陈智林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川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丰富的剧目内容、独特的表现形式、真实细腻的表演、幽默妙趣的巴蜀特色、虚实相生的戏曲美学而独具魅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川剧中蕴涵的中华文化精神、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努力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川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些年,四川省川剧院在不断出人、出戏。创作演出了传统及现代优秀剧目200余出,其中《变脸》《易胆大》《巴山秀才》两度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旅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同时,剧院有6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获文华奖29人次、获中国戏剧优秀表演奖24人次,4人获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还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

坚守,是卓有成效的。陈智林说:“要做到这些,就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能够在这个路径上脚踏实地地真正在守正的基础上,让川剧根深叶茂,散发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独具巴蜀文化特色的川剧,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陈智林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陈智林一直致力于川剧的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在新时代,川剧的传承发展最基本且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时代要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就是要为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而注入新的生命力,释放新的能量,绽放新的光彩,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022年,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和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打造的《草鞋县令》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该剧讲述了清朝嘉庆年间,四川什邡县令纪大奎治理水患、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以民为本、亲民为民的清官形象。“历经多次修改和反复打磨,《草鞋县令》融入技术创新,兼具唯美和情怀,实现了世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与地方艺术色彩的完美融合,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至今,这部剧还在全国巡演中。”陈智林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2014年底至今年5月,陈智林同时担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任院长。“有人就有事业,有人就会为之努力把川剧的基因激活,有人就会有辉煌。”陈智林说,当时,学院学习川剧的学生五个年级加起来只有13个;经过近10年的努力,如今学习川剧的学生在200人左右。说到培养的方式,陈智林说:“我以前是在用人单位,到了学院是在育人单位,所以我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在哪些方面培养人才。”在深入落实国家政策保障外,他提出了以百戏储备的方式培养川剧人才,激活院校与院团之间的联系,为川剧的传承输送大批人才,为川剧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2023-06-03 本报记者 郭海瑾 ——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494.html 1 为川剧传承发展不遗余力 44,49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