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19,诸阿姨的亲戚微信群被一张照片“引爆”了——“蕃瓜弄小区旧房改建(拆除重建)项目签约比例已达98%,项目生效啦!”
照片出自诸阿姨丈夫之手,也许是因为心情过于激动,画面是斜的。“我们在楼下‘疯’了2个小时了,好开心!”诸阿姨在敲完了庆祝锣鼓后,到家就和亲戚们分享着喜悦。亲友们也第一时间送上祝福:“终于可以不再爬楼梯了”“这次总算是成功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的蕃瓜弄小区,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彼时,这里拥挤着3000多个用芦席卷绑在低矮的竹竿上建起的窝棚,因居民在空地种蕃瓜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对蕃瓜弄铺设了碎石路,安装了电灯,配备了给水站,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1965年12月,蕃瓜弄被改建为上海首个五层楼的工人新村,水、电、煤齐全,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新村内保留了18间当时的棚户,供国内外友人来此忆苦思甜。在上海城市更新中,蕃瓜弄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更新案例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蕃瓜弄相继经历了加层、平改坡等改造。然而,毕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街道通过美丽家园建设进行了修补,但外立面脱落、电线老化、屋顶漏水、地面积水等问题也愈发突出,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改造蕃瓜弄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9年,由蕃瓜弄居委会、小区业委会联合牵头,对小区全体业主及承租人开展“拆除重建”意愿的全覆盖调查,最终99.7%的居民同意向政府申请对小区进行拆除重建改造。“原拆原还”是亮点,这意味着几乎全部的居民,都可以在未来依旧住在市中心;“原拆原还”也是难点,全部房屋的套内面积不减只增,还要额外增加独用厨卫与阳台。
静安区政协委员商建萍是本次旧房改建的实施主体——上海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商委员告诉记者:“由于当时蕃瓜弄分两批建造,并且经过多年的演化,房型非常复杂,既有6.5平方米的租赁房,也有100多平方米的产权房,根据面积、权属共有97种类型,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造出不让居民吃亏的房子是个极大的考验。”
北方集团与区规资局、区房管局、天目西路街道、设计单位等秉承“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分几轮听取居民意见,共同编制设计方案,最终确认的是租赁房屋,每户使用面积增加1-1.5平方米,增加了独用厨卫与阳台;产权房有独用厨卫,保证套内面积不减少,并优化房型、朝向和居住功能。
在改造方案明确后,有不少居民却有些犹豫了。街道党工委了解下来,原因很多,比如期望过高、家庭内部矛盾等等。“蕃瓜弄改造是天目西路街道今年最大的一项民心工程,让我们一起来帮助找到居民们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天目西路街道“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的委员们适时介入。
委员工作站在项目基地内设立民生服务点,在街道办事处主任、政协委员联络组组长胡慧芬委员的领衔下,王蕴、孙鸣民、楼凌宇等委员们在每周三的下午轮班驻点接待,倾听居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与居民耐心沟通。
“有商建萍委员的资源优势,涉及专业相关的问题,大家也能适时作出回应。”胡慧芬委员说起一个故事:家住51号503丙室的施老伯,此前对方案一直不太认可。老人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将原始房屋中的厨、卫、过道等面积均分给每户计入房屋使用面积;二是居室增量太少,获得感不强;三是因家庭原因自己的哥哥实际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希望能帮自己的哥哥解决住房困难。
胡慧芬和楼凌宇两位委员认真倾听了老人的诉求,解释了方案的原则和制定时的考量。“我们首先是考虑缓解施老伯的情绪,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楼凌宇委员在充分了解民意后,以工作站为平台适时开展专题协商议事活动,把施老伯以及情况类似的居民请到了现场。一方面汇聚委员力量、集合委员智慧,一方面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在“有事好商量”的氛围中,更多的“施老伯们”解开了眉头、舒展了心头……
在这一过程中,王蕴和孙鸣民委员的思考是,政协委员工作站的助力,一方面是为项目后续工作做一些预判,让新小区给居民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也为申城其他非成套房屋的改造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在胡慧芬委员看来,98.6%并不意味着政协委员工作站的助力到此为止了。“未来新小区建成后,政协委员们将配合街道党工委,对项目开展民主监督,在项目建设、工程验收、摇号选房等环节发挥作用,为居民的高品质生活把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