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人才援藏:健康高原结硕果

本报记者 刘喜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07日   第 05 版)

全国政协委员巴桑卓玛(右)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进行义诊

“骨板没有翻转,伤口完好愈合,胸部畸形也得以完全矫正,恢复得非常好!以后上学不用再担心行动受限,体育运动也都可以慢慢恢复起来。”前来医院复查时,听到主管医生陈克终给出的复查意见,15岁的多吉(化名)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是近日发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陈克终医生诊室的一幕。九三学社社员、第三十五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克终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卫健委联合派出的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

一个多月前,小多吉的手术正是由陈克终领衔完成的。该例手术,也是西藏地区首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创漏斗胸矫正术(Nuss手术)。

▶▶▶一例手术给一类患者带来福音

“一天之内,成功完成了3例不同程度的胸廓畸形手术,你们简直太厉害了!不愧是北京来的专家!”一个多月过去了,陈克终清晰地记得完成小多吉手术走出手术室时,周围的医护人员们发出的赞叹声。

他也深知,掌声不只是送给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的开展,也标志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部微创手术全面性上升到新高度,这将为自治区广大漏斗胸患儿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3例手术中,病情最重的患者就是多吉。陈克终告诉记者,多吉出生后就发现胸骨下凹陷,随着生长发育凹陷越发严重。小伙子阳光、帅气,身高超过180厘米,但漏斗胸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外观,还经常导致多吉胸闷、憋气,这让多吉和家人都非常苦恼。

“多吉的手术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其漏斗胸范围较大且已接近成年,骨性胸廓也基本发育完全,手术起来较为复杂。而应用传统的开胸手术,对于多吉来说不仅效果局限,创伤也较大。”为了实现对多吉创伤最小、预后最好的治疗目标,经过评估,陈克终给出了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的建议。

陈克终说,Nuss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案,无需切断患者胸骨及肋骨,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对成人患者也能获得良好效果。而在胸腔镜辅助监视下行Nuss手术,还可以实时直视患者的解剖结构,规避术中风险,同时又保证了不增加创伤。

记者了解到,除了首例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自去年7月开启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以来,陈克终还带队在该院完成了西藏首例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首例单孔胸腔镜胸腺切除、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胸腺肿瘤切除等手术,并全方位协助当地高原研究所开展课题及国家级中心的申报工作,手把手辅助当地主任及年轻医生先后完成了个人的首例单孔纵隔及肺肿瘤手术。这些行动,有力推动了当地胸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实现胸部疾病患者“大病不出藏”探索出了现实路径。

“援藏工作既是医疗卫生行业应有的责任担当,更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政治任务。作为代表王俊院士团队的援藏专家,我希望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优良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带到西藏,从医、教、研全方面帮助当地的同道,让最前沿的技术落地生根,将爱奉献给雪域高原的百姓。”陈克终这样描述不断开展“首例”手术的动力。

身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的王俊院士,是全国政协常委、国内知名胸外科专家。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首例胸腔镜手术,就是由他完成的。

“从你们身上真正体现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精神,所有‘人民人’都为你们感到骄傲!”在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出发之前的动员会上,王俊院士向医疗队致敬并这样提出殷殷嘱托。

在陈克终看来,完成嘱托也是完成使命,更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实际行动。在援藏过程中,处处都能够感受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也鼓舞了他不断攻坚克难,这是可以受益终生的经历。

▶▶▶“造血制氧”,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西藏人民,才是更大的受益者!”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西藏大学高原健康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巴桑卓玛向记者感慨道,她亲身体会到,伴随一批接着一批的医疗人才的“组团式”援藏,西藏自治区的医生和医院极大地提升了诊疗能力。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西藏自治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1951年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多岁。

其实,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话题开展小组讨论时,巴桑卓玛就曾动情地表示,西藏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直接受益者。

“现在,西藏已经实现了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常见病易发病不出县区就能治疗,以前老百姓们可是稍微有点儿大病就要往外跑。这些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医疗人才的‘组团式’援藏。”巴桑卓玛表示。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自2015年开展以来,13个对口支援省市180多家医院共计选派1600余名专家组团帮扶,已累计帮带近千个医疗团队。仅北京大学医学部,八批援藏医疗队就派出了160余名队员。

鲜为人知的是,巴桑卓玛不仅体会到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为西藏带来的跨越式变化,她自己,还是“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受益者。

原来,早年间,巴桑卓玛一直在西藏本地读书。得益于国家教育援藏的好政策,西藏大学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校建立了“组团式”援藏的支援模式,她也因此有了再深造的机会,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一名致力于高原医学的专家。

其实,读硕士期间,师从柯杨教授的巴桑卓玛,研究方向是肿瘤。硕士毕业回到西藏后,她的第一个愿望就是继续自己的肿瘤科学研究。但那时,西藏不但没有肿瘤医院,就连最基本的肿瘤科也没有,医院和学校的科研基础都很薄弱,巴桑卓玛只得放弃自己的肿瘤研究方向,利用西藏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域优势,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高原医学研究。

“现在,我们高原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已经由从成立之初的只有5人发展到如今的30余人。平台也由初始的不健全、不完善,发展到目前的已初具规模。每当我站在各种学术论坛上,我都为自己是一名新西藏培养的高原医学学者而自豪。”巴桑卓玛表示。

巴桑卓玛也坦陈,人才是西藏医学发展的最大难题,“组团式”援藏政策,不仅通过就地帮扶为西藏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也为西藏地区的医疗人才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会,这是“造血制氧”式帮扶。

“2020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写的回信,曾引发了巨大反响。在信中,总书记肯定了他们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志向,勉励他们练就过硬本领、服务基层人民。其实,这17名同学和我一样,也是因为援藏政策才获得了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机会。”巴桑卓玛介绍。

作为扎根西藏的本土化医疗人才,巴桑卓玛现在的愿望,就是在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能跟“组团式”援藏的医疗人才和本土同道一起,为家乡的医疗事业接续努力,让家乡的老百姓能够拥有更强的健康获得感。

2023-06-07 本报记者 刘喜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658.html 1 人才援藏:健康高原结硕果 44,65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