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市县政协

播下“共富”种子

———记宁波市海曙区政协委员邵将炜

本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刘炎昊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2日   第 08 版)

天蒙蒙亮,在全国唯一的“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注册标记”保护地——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海曙区政协委员、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正在浙贝母药材种植地里忙碌着。就在年初,他在这里种下了搭乘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归来的“浙贝3号”种子。

邵将炜,一米八的大个头,皮肤黝黑,身形壮硕。平时话不多,但一说起贝母产业便会滔滔不绝。

看着“航天贝母”日渐长成,邵将炜滋味万千。作为一名“贝三代”,2012年,在一次与父亲的对话中,得知家乡支柱产业——浙贝种植因缺乏系统的品种选育,加之经年的熟地连作,导致种子和土壤均不同程度带菌,浙贝母遭遇产量和品质双下降困境。“贝农改种,‘贝母花海’难显,这让两辈都扎根在贝土的祖父犯愁。”几番筹谋后,邵将炜决定辞去省城工作,返回家乡章水与乡民一起攻关。

回乡创业第一步,邵将炜就把破题路径定在鲜贝母无硫化加工技术提升上。始终秉持“药材好,药才好”理念,践行重振浙贝产业、带领乡亲共富的初心。

为达到政策要求的含硫量要求,邵将炜尝试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多种无硫化加工实验,最终选定热风干燥。“微波干燥会导致贝母角质化,像是蒸熟了一样。热风干燥比较简单,且效果能达到标准。”邵将炜还改良了原先用于烘干木材的烘干机,同时积极引进新式加工设备,建设无硫浙贝母代加工厂,为社员及贝农提供无硫加工服务。

2021年,成为区政协委员的邵将炜,积极联系界别群众,向贝农们分享自己收集分析的最新贝母市场行情,还会为大伙分析价格涨跌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给出应对建议,帮助乡亲们更好适应多变的市场。他还充分发挥委员界别优势,多次邀请农业和农村界专家委员实地考察浙贝种植生产情况,开展专题议事活动。成为海曙区浙贝母生产协会会长后,邵将炜有了更多的渠道收集梳理浙贝发展瓶颈问题,仔细研究着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法,认真撰写社情民意。在他看来,必须实现从“低小散”散户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必然得到提高。为此,他建议,由区、镇、村三级牵头,进一步加大土地集中流转补助力度,推进土地集中流转,保障浙贝母生产用地,并建立“行业协会+农业经营主体+基地”或“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综合利用。还要进一步在产品标准上做文章,以种植和销售的标准化推动浙贝母品牌化、融合化发展。

“良种繁育可是浙贝的‘命根’。”积累了几年的浙贝种植经验,邵将炜抓住了浙贝发展的关键。2018年,他联合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单位,成功选育了“浙贝3号”优质新品种,使原本一株长2果的浙贝母,提升到了一株长3至5个果,至今已推广万余亩,保守测算较老品种每亩可平均增收超千元,累计增加种植效益1000余万元。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值,2020年底,邵将炜与周边种植大户一起租赁了章溪村闲置农田,打造“浙贝故里”全国首家可追溯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成立浙贝母传承创新专家工作站,用于培养优质的种质品种。培养成功后向贝农推广种植,开启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贝农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增产增收。

2022年6月,上千颗“浙贝3号”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经历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旅行。今年1月21日,邵将炜将“回家”的“浙贝3号”种子分别播种于四个育苗盆中,同时种植了两盆普通种子作为对照组。为求最佳种植技术,本次试验采用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方法,以对比不同环境条件下种子生长质量。

“根据浙贝的生长周期,预计5-6月时可以采收,届时我们会定期采样,供后续研究。”邵将炜说,作为育种的一种形式,航天贝母的培育周期比较长,7年为一个周期,因此需持续通过多批次的航天贝母来不断筛选、选育。“此次浙贝母航天育种和品质评价研究,对于开创宁波乃至浙江的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邵将炜信心满满。

2023-06-12 本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刘炎昊 ———记宁波市海曙区政协委员邵将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901.html 1 播下“共富”种子 44,9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