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专题

沈飊:科普是“领人进门”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3日   第 08 版)

沈 飊 第十三届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基层委主委,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沈飊 口述 本报记者 胡方玉 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今年年初,我报名参加了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2023年度“百名专家乡村学堂讲科普”活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对科普有着发自内心的关注。

在我看来,科研工作者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发现者和创造者,肩负着科学普及的使命与责任。科普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高深学科的抵触,把人“领进门”,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

2023年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这一新进展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传播掀起了一波“人造太阳”科普热潮。

时隔半个月,在以“格物致知·叩问苍穹”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中,“人造太阳”EAST光电模型及相关科研成果再次闪亮登场,受邀在活动主展馆展览,奉上科普盛宴。超过万人现场观看EAST光电模型。

以上两个事例证明,科普是一项十分必要、且深受民众欢迎的工作。它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让科学技术更加通俗化,让公众读懂、听懂、看懂,从而更加热爱科学,这也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始终把科学普及当作自己的重要使命,将其置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我作为一名从事核聚变能源领域研究超过30年的科研工作者,亲身见证了核聚变能源从“曲高和寡”到“道近易从”逐渐变化的过程。

核聚变能源被认为是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战略能源。但是,核聚变反应是在非常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的原子反应过程,中国科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何让核聚变能源的概念进入老百姓的视野?特有的实验装置、实验数据、公式等如何转换成公众能够理解接受的内容?我们将太阳的发光发热与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的原理相结合,将装置冠之以“人造太阳”,使得大多数公众理解了其中的原理。

在科普过程中,我的体会是科研工作者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科技开放日等各类科普活动中,我们邀请社会公众尤其是学生群体到研究所参观,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讲解。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走出实验室,到学校,展会、科技馆等不同场合,利用专门的模型向广大公众介绍核聚变能源。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也积极利用政协的平台助力科普。在2022年年初召开的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如何让科普进入寻常百姓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案,围绕“实现科普资源落地并发挥实效是搞好科普工作的关键”,提出了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合理配置科普场地和资源、多方筹集科普经费、加强科普传媒资源发展、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科普传播、积极构建科普国际交流平台等六点建议。

去年6月,提案得到了安徽省科协的正式答复。省科协在答复函中表示,《“科普安徽”提质行动(安徽省科普为民惠民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实施六项工程,落实12项重点任务,将以“科普安徽”品牌为引领,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公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安徽夯实科学素质基础。

作为提案人,我为相关部门对科普的重视由衷地感到高兴。新征程里,我们科研工作者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推动形成新时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普篇章。

2023-06-13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957.html 1 沈飊:科普是“领人进门” 44,9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