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绍兴,辽阳、盘锦、锦州、葫芦岛……8天跨越两省6市;农民合作社、村庄社区、种植养殖基地、电商产业园、农产品产业园、邮政惠农助农网点、中心医院、民俗文化村、职业技术学校……32个调研点;2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座谈会,2场调研组内部座谈——这是5月18日至25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研组赴浙江、辽宁两省开展专题调研的一组数字。
选定“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调研组有认真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不能仅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目前,我国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期,但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尚未完全形成,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成了一定制约。在走好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各省市有哪些成功实践与经验?当前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怎样、遇到了哪些困难挑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此次调研目的,也是为计划7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作准备。
为了全面深入客观地掌握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调研组“一竿子插到底”,以务实高效、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专题协商会提供了带着泥土芬芳的第一手参考,也为乡村振兴汇聚了力量。
“各具特色”走好城乡融合之路
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城乡融合这条路该如何走?
在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不仅有体现江南水乡的田园韵味、青山绿水的乡愁醇味,还有体现城乡融合的现代之美。行走浙江,很难察觉出城乡之间的边界。
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纲要,再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浙江的城镇化探索可以说是一路领跑。数据显示,浙江累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0个、特色农业强镇100个、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0个。此外《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标国际一流、争创全国示范,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为总目标,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乡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率先建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域样板。
而对于辽宁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政治任务。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辽宁省通过全面落实播种面积任务,提升单产水平,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等措施,持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安全根基,做到了让“米袋子”“菜篮子”量足质优。同时,依托地域农业资源优势,培育创建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发展,基本形成了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二产业主导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近年来,辽宁省大力推进黑土地“重用轻养”向“用养并重”转变,持续推行保护性耕作,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91.3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约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102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96.9亿斤,让更多农田变良田。
“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差距小,是浙江发展的一大亮点。辽宁心怀‘国之大者’,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粮食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的判断,其实也是调研组成员的普遍感受。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20年来,浙江省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路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说。
让数字化“链接”破解乡村振兴的痛点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富盛镇地处山区,也是越城区唯一的乡镇。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孕育出许多优质农产品。
不过,如何帮助当地村民将优质的农产品推广出去,是富盛镇一直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通往富盛镇最繁华街区的路上,村民新建的住房沿街而立,整齐美观。调研组一行走进“越富生活馆”,一间是共配中心,另一间是倪家溇村共富驿站。
“欢迎大家尝尝我们家的西红柿、黄瓜,还有可以生吃的玉米。”馆里的销售员小刘推荐着。
“这个西红柿口感很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宝聚品尝后说道。
“多少钱一盒?”
“15元。”
“来一盒。”李宝聚随即用手机扫码下了个单。
“能得到专家认可我很高兴,还得继续努力。”小刘告诉调研组,自从加入越富生活馆入驻邮政网上的农产品销售专区,他们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渠道,消费者只需轻轻一点鼠标,优质农产品就会送货到家。去年小刘挣了8万元左右,今年预计会更好。
调研组了解到,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分公司驻生活馆的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开展邮乐直播,帮这里的村民吆喝带货。2023年以来,邮政领域助力地方产业、合作社、农户等享受综合服务,累计服务合作社131个,走访行政村87个,产生农产品寄递收入154.08万元。
而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周颖乡村百货超市里,调研组也看到了同样火热的销售场景。
别看这个村百货超市小,但它集合了快递收发、车轮驿站、商品销售、便民服务等多种服务。原先的副食品店有了“新身份”——交邮服务站,“做生意就是想要多赚点钱,这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收入。”老板娘周颖说,她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除了承担驿站运行有笔固定的补贴,单件快递也有额外补助,也就是说,承载的快递量越多收入也就越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中国邮政搭建了一条看不见的“共富邮路”,给村民带来了畅通的销售新渠道,让他们搭上数字化“共富快车”……
“中国邮政农村电商一头连着城里人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另一头连接着农民的钱袋子,上下行商流汇聚已成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李宝聚看来,“共富邮路”积极构建邮政农村电商平台生态,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不仅助力农民增收与消费升级,而且畅通工业品下乡及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爱力表示,中国邮政具有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特殊禀赋,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城乡流通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中国邮政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乡村产业振兴,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难、物流难和销售难“三难”问题,初步形成了“农民获利、消费者获益、邮政获客、政府获赞”的邮政特色服务乡村振兴模式。
调研组一行对两地“共富邮路”的销售渠道以及农民实际增收等方面情况了解后,认为中国邮政“共富邮路”新模式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这不仅持续释放城乡市场消费潜力,也推动了乡村振兴。
以特色产业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5月23日,调研组来到了素有“天下第一河蟹市场”美称的辽宁盘山县胡家河蟹市场。
中国河蟹看盘锦,盘锦河蟹看盘山。而盘山的河蟹,要数胡家镇。
盘锦市是“中国河蟹第一市”,盘山县是“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胡家镇是全国“稻蟹小镇”。调研组了解到,胡家镇从1989年开始发展人工养殖河蟹到形成产业,再到呈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生动践行了“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的深刻要义,30多年来,胡家镇养殖专业户达到3800户,实现年产成蟹1150吨左右,产值约8500万元;年产扣蟹2800吨左右,产值约1.1亿元。全镇河蟹养殖年利润71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490元。
走进胡家河蟹市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红牌,上面写着“走出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秀玲河蟹合作社”。
“来看看我们家的河蟹。”大姐招呼着,她是当地有口皆碑的河蟹产业致富带头人孙秀玲。
今年50多岁的孙秀玲,从1990年就开始稻田养蟹。起早贪黑不必说,用她自己的话:“恨不得住在稻田地里,像呵护孩子一般守着这稻田里的蟹。”她深知,要想盘活“河蟹富农”这盘棋,必须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2016年,通过政府搭台,孙秀玲成为天猫、京东两家网络商城的河蟹供应商,建立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属河蟹销售平台,这种互联网+传统河蟹产业的运营模式,让河蟹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走上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秀玲河蟹”也成为了全市最为知名的河蟹品牌,极大提升了盘锦河蟹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当问及蟹田种稻里的水稻是否安全时,孙秀玲说:“安不安全,螃蟹知道,我知道。”一句回答把在场的人员逗乐了。
“你看我们的螃蟹就知道了。”孙秀玲顺手拿起一只螃蟹介绍着自己从“稻田养蟹”到“蟹田种稻”的观念递进、从“大养蟹”到“养大蟹”的转型升级。
孙秀玲的“养殖经”正是盘山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大力发展河蟹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如今,“早上盘锦田中蟹,午间京津盘中餐”已成为现实。盘锦市已成为北方最大的河蟹交易集散地,每年接待全球客商逾10万人次,河蟹年交易量达15万吨,年交易额约5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河蟹加工出口基地,河蟹年加工量1万吨,年出口量约2000吨,年增加出口创汇约1000万美元,年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额均居全国之首。
来自一线农村且有着切身感受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表示,城乡融合需要让乡村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回得去,还要打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打破身份限制、编制限制、社会保障限制和成长通道限制,让城市人下得了乡,解除其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业。
“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必须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有了邮政的平台,我现在根本不愁销路,闲暇时间我还能去山东寿光学学蔬菜水果种植技术。我的梦想是做新时代的‘新农民’。”谈起自己的梦想,“越富邮生活馆”销售员小刘充满信心。
做新时代农民,小刘的想法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的认可。在宋青看来,培养更多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要让村里的年轻人留得住、外面的人才能进来,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振兴上来。”宋青发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新农人”,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
“多亏科学制定了规划,村庄布局更合理,配套设施更齐全,生活更便利,周边的游客越来越多,乡亲们的荷包越来越鼓,在外的村民们都乐意回家乡发展了!”看着家乡一天天变样,浙江省桐乡市乌村村主任张馨竹打心眼里高兴。坚持规划先行、重塑城乡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乌村避免大拆大建、千村一面,结合村庄定位、尊重乡村现状、了解农民意愿,“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画卷逐渐显现。
在浙江,乡村规划师是乡村振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乡村建设、城乡风貌提升、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规划帮助乡村梳理资源资产、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协助政府部门制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助推打造共富未来乡村。
乡村规划师、致富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调研组深深感受到,这些“时尚”的新农人,正在用聪明才智、资源技术,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宋青建议,要充分发挥本地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更多人才能够在农村地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量质并举打造“新农人”培育“蓄水池”,要加大培训力度,对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地方、高校各司其职,形成综合立体的人才培养方式。还要适当提高农村人才待遇,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给予住房补贴等,建立政府服务联络机制,实时帮助解决其创业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通过激励保障持续优化“新农人”发展“生态圈”。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雷建议,要做到“二强化三推进”,具体来说,要强化规划引领,破解城乡发展规划分割、不落地的难题;强化兴业富民,破解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数量少的难题;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破解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标,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统一、覆盖面窄的问题;推进社会治理同向同行,破解矛盾上交、农民办事难的问题。
“可以借鉴浙江省‘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机制,让更多的乡贤发挥自身才能服务乡村,回馈故里,促进强村富民。”刘雷如是说。
“从浙江的经验看,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继续强弱项、补短板,聚焦目标、集中发力。”对此,张合成建议,参照脱贫攻坚时期“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导向,围绕提高“四度”推进乡村振兴:一是乡村产业兴旺度,衡量标准是种粮不吃亏,村里能就业,考核经营收入占比提升。二是基础设施完备度,衡量标准是三入户,考核宽带网、燃气、道路入户率提高。三是人居环境舒适度,衡量标准是两污全治理,考核污水与畜禽粪污治理率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便利度,衡量标准是“一老一小”医保报销,养老金提高,满足孩子们就近上学。
调研已结束,不过,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委员们关注持续、建言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