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用历史文脉“点亮”城市未来

——开明文化论坛聚焦海丝文化与城市发展

本报记者 吕巍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9日   第 03 版)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动情讲述。

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发展的精神动力,也为中国海丝城市繁荣发展提供了底蕴支撑。

日前,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民进中央开明文化论坛在“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广西北海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在两天的时间里,围绕“海丝文化与城市发展”主题,共话海丝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海丝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前景,为谱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贡献民进智慧。

■ 考古·发现价值

“过去中国对丝绸陆路的研究更多,事实上,丝绸海路的价值和影响力完全不输于陆路,甚至在贸易体量、国际影响范围等方面都远大于陆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日益深入,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宏成就日益凸显。”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表示。

多年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大量反映海洋生产生活、海疆治理、海上交流等文物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也为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风采奠定了实证基础。

位于四川盐源县的老龙头墓地,目前出土各类遗物5000多件(套),包括陶器、铜器、金器、铁器、银器、玻璃器、石器、骨器等,其中铜器和陶器为大宗。

“老龙头墓地的发掘为西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内涵与范式特征提供了典型个案。实证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从边疆发现中国’提供了典型案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考古支撑。”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赵川荣表示。

海港、沉船和贸易品,是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考古研究时的三个重要关键词。海港城市往往会留下丰富的航海史迹,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

“比如泉州就留下了明永乐十五年的‘郑和行香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清楚明晰地记录了郑和从中国出发前往波斯湾的旅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姜波说。

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条世界海上经贸往来之路,也是文明交往交流交融之路,拥有不同文化、宗教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换思想和彼此影响,形成“向海而生、多元共处”的海洋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体现着‘通’的理念、‘信’的精神与‘和’的境界。‘通’构筑了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交汇的节点,是历史的延伸,也是当下的召唤;‘信’是商业的基础,也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追求,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在海丝文化中得以彰显。”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 申遗·更好保护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记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的物质见证,是承载丝绸之路精神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推动沿线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推进海丝申遗保护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表示。

论坛上,关强回顾了海丝申遗保护在梳理海丝时空框架、构建遗产体系架构、凝练遗产价值构成、推进考古调查发掘、健全国内协调机制、改善遗产保护状况、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诸多困难挑战。

“从国际形势上看,西方学界对海丝的认识仍基于地中海是全球海洋文明开端的固有观点,部分海丝沿线国家基于各种原因,陆续推进同类型申遗项目。从国内现状上看,学术研究仍相对薄弱,基础工作尚需提升,国内联动亟待加强。”关强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海丝申遗策略研究,与海丝沿线各海外城市开展沟通、推动建立海丝跨国申遗协调机制、持续推进海丝保护研究利用工作。

民进会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着重分析了北海申遗的优势与挑战。在他看来,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起点,从遗产点而言具有稀缺性,这是北海在海丝申遗中的独特优势。然而,合浦汉墓群、大浪古城遗址、草鞋村遗址这三处北海海丝拟申遗点皆为遗址,价值认知难度大,显示度不高。

“北海应加强研究,突出优势,完善遗产体系构成、提升遗产点的历史完整性,降低价值认知难度。”徐怡涛表示。

■ 融合·文化赋能

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是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和空间范围大大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内涵。

“持续2000余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广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积淀了开拓、开放交流的文化基因。”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易西兵说。

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与会嘉宾及专家学者给出很多具体可行的意见建议。

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看来,首先要加强海丝文化保护,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市民记住乡愁;其次,用好、用活海丝文化资源,推出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打造更多凸显海丝韵味、契合市场需求、人们喜闻乐见的消费新场景新空间新业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此外,还要全方位多层次挖掘阐释海丝历史文化、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向国内外民众讲好海丝文化故事,擦亮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影响力。

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信息技术实验室教授章牧建议,在深挖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同频共振,在融合过程中通过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形成涵盖文旅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产生“1+1>2”的产业叠加效应,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并非‘文化’与‘旅游’的简单融合,‘创造’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文旅融合的核心。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等文化资源,探寻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北海的丝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前景可期。”章牧表示。

“海丝文化价值绵长,海丝城市任重道远。中国强大的海丝城市体系必将继续承担中国开放发展的重任,中国深刻的海丝文化体系也必将继续为海丝城市的成长强力赋能。”宋丁表示。

2023-06-19 本报记者 吕巍 ——开明文化论坛聚焦海丝文化与城市发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216.html 1 用历史文脉“点亮”城市未来 45,2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