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储能是通往低碳之路的关键一环

本报记者 李元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0日   第 06 版)

近日,为期六天的2023中关村论坛在四海宾朋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其中,2023中关村新型储能及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得到业界高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集中式储能是一个保底方案,更多的工作要由需求侧调动,比如虚拟电厂。北京已经开始在做虚拟电厂的地方标准。有了虚拟电厂,电动汽车车主也可以往外卖电,获得一部分利润。

国家电网在北京的试验表明,一个车主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储电、卖电,一年最高可以赚4000元。

同时,贺克斌表示,将来还有需求侧的韧性调节。比如楼内空调关闭20分钟到半小时,大家不会觉得很热,家里的冰箱断电20分钟食物也不会融化。如果能通过优化、轮流的方式操作,节约的电力资源与风光发电之间可以相互调剂,潜力非常大。

“我相信在迭代几次以后,大规模的建筑材料也可以加入需求侧调节,安装光伏设施后,将只有屋顶能发电变成六面体除了地面都能发电,这样可用的电量会大大增加。所以整体上我对未来持乐观态度,技术上是有办法的。”贺克斌信心满满地说。

回到当下,如何实现更长时间、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储能仍是行业需要面对的难题。

“可再生电力的强波动性、不稳定性,决定了当下储能发展的迫切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表示,储能现在很热,我们熟悉的机械储能、抽水储能、压缩空气等方式,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也受到区域、条件限制。寻找一个低成本、大规模、长时间的储能形式很重要。这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储能效率、降低一些关键材料的成本来解决,同时还要考虑怎么跟源端、荷端实现紧密结合。

此外,徐春明还提到,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实施,绿氢一定会发挥出核心作用。当前,绿氢依然以电解制氢为主要路线,产能差得比较多。这也意味着机遇多多。

谈及绿氢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表示,电化学储能是新能源应用中的重要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难点,包括电解水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使其能够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进一步完成。陈忠伟认为,评估电化学能源最重要的标准主要有四个参数,一是成本,二是安全性,三是能量密度,四是功率密度。此外,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需要考虑电池的可持续问题,包括材料再生、能源与资源相互平衡,以及能源与电池安全的相互平衡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徐南平建议,重点发展光伏、绿氢、大规模长时化学储能三大标杆技术,构建光电-储能-输电和制氢-储氢-运氢技术与装备体系。

2023-06-20 本报记者 李元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304.html 1 储能是通往低碳之路的关键一环 45,3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