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的组成部分,第十一届两岸公益论坛以“乡村振兴·公益行动”为主题,吸引近80家两岸社会组织,300余名社团组织代表、志愿者及学者相聚鹭岛,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两岸乡村振兴、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等进行交流研讨。
分享乡村振兴之道
初夏时节,伴随凤凰花如火如荼地盛开,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中国致公党中央社会发展与服务委员会、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湾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香港义工联盟等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两岸公益论坛,于6月16日在厦门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李斌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公益助力乡村振兴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如何为?怎么做?主论坛上,两岸多位嘉宾围绕“乡村振兴·公益行动”这一主题,分享了实践经验与理念。
作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团支书施康深有体会。“从前的特困户变成了如今的致富带头人;老支书石顺莲带领村里的留守阿姨,让传统技艺苗绣重新焕发生机,绣出了小康、走出了国门。”施康说,这样的故事在十八洞村还有很多,“路子对了,百姓富了,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2021年,十八洞村乡村发展基金会成立,目前已募集资金6611.85万元,这座嵌在山脊上的苗寨,正从精准扶贫的硕果中汲取接续奋进的力量,在绿意涌动的群山间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已在助学助教、医疗卫生、产业振兴等领域扎根帮扶20余载。曾经的荒山土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广泛参与,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投入。”彭阳县副县长刘洪涛认为,公益参与乡村振兴有其特殊的比较优势,较强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使其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导向,做到有的放矢、落地见效。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所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入“快车道”,公益领域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乡村。
让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从台湾宜兰来到福建厦门近10年,厦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佩珍深感“田间地头到处撒满了希望的种子”。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投入“乡村振兴·公益行动”中?厦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开启了“培根计划”。
“让台湾青年深入到村庄,了解社情民意后带着村民为当地的发展找寻新的出路。我们在工作中意外有了一个收获,就是‘双向扎根’,不仅带着当地村民、居民扎下了文化自信的根,也让台湾青年扎下了对家国情怀的根。”李佩珍介绍说,该机构目前已派出11位台湾青年到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参与对口协作。
其间,为留守儿童设立咨询室,让孩子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远方的家长“暖心连线”;发起“阳光小农计划”,让小朋友在蔬菜大棚里以劳作换取点数,积攒了点数以后,可以和校方兑换各方捐赠的爱心物品;进行“让爱环环相扣”,带动海沧区11家社会组织,在宁夏泾源县培力赋能……
“我们希望未来以‘1+1’的形式,由一位有经验的台湾青年带动社区营造员和大陆社工,在两岸协作中更多地参与西部乡村振兴工作。”李佩珍告诉记者,去年厦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开始通过自媒体讲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传递感受、看见和梦想,把希望、决心、追寻与坚持传递给更多台湾青年。
在她看来,“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长。两岸的融合,可以让台湾的青年从大陆的田间地头开始。”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如何在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更好地照顾乡村的老人和儿童?
论坛上,来自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郭艳以对江苏阜宁孔荡村的帮扶案例,分享了相关思考与行动。
2016年孔荡村所在的阜宁县遭遇特大风灾,当地有超过3200间民房被吹倒,孔荡村几乎被夷为平地。次年,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捐赠援建,帮村民们安居乐业。
房子建好了,乡村振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确定用文化凝聚人心的发展定位后,慈济在当地设立了“儒家美学青年培力项目”,让那些原本计划外出打工的青年人,成为乡村的“造血干细胞”。
“作为一家慈善组织,我们可以和青年人分享传承的是慈善的经验和照顾他人的方法,带着他们在做中学,在行动中赋能。”郭艳介绍说,除了调动村里年轻人的力量,慈济还积极对接南京、上海、苏州等地资源,助力乡村人群关爱行动。
可喜的改变正在发生。在孔荡村,超过20位孩子每周学习传统文化,近50位青壮年村民留在家乡附近发展,更有多位村民积极参加村里的志愿服务。
如今,类似的乡村振兴试点也在福建、北京及河北等地开展,慈济相信,当每个村民都对自己乡村的建设有了信心,乡村振兴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础和力量。
深化两岸公益融合发展
“携手公益,惠泽两岸”,两岸公益论坛自2013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弘扬公益文化、服务两岸民生、凝聚两岸民心的重要平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龙明彪表示,两岸公益组织和人士就参与乡村振兴进行深入交流,有利于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两岸公益人士在乡村振兴、医疗互助、捐资助学和爱心献血等领域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深化两岸公益融合发展,彰显出“海峡两岸一家亲,公益服务暖人心”的理念。
“脚下有泥,心里有底”,这是台湾青年周宏宇来到大陆近10年的最深感受。目前在清华大学就读博士生的他不仅深入研究乡村振兴的相关课题,还走进福建宁德的乡村参与当地建设,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成了一名地道的渔村“村民”。
“我们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当地推动改变的发生。”周宏宇坦言,村民们最初并不理解这些台湾青年的营造理念,经过数年的磨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也打消了顾虑,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主动参与并带动更多人一起加入,这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希望未来能带动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走进乡村,投身公益”。周宏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