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2日   第 05 版)

山西吕梁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景慎好 摄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他同时发出最新动员令: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三北”工程,历时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难度之巨、决心之坚,世界罕见,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历经45载春秋的辛勤建设,她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改变?

广袤的三北大地上,有这样一座“绿色长城”——它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跨越13个省份,东西纵横4480公里,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接近半个中国。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长远大计出发,果断作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序幕。

按照规划,“三北”工程建设期限从1978年至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目前,已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六期工程建设期。

■ 演员刘劲的“为难事”

国家一级演员、周恩来总理扮演者刘劲曾向大家讲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8年,他筹备《周恩来回延安》电影的拍摄,刚一开始,就遇到不小的“麻烦”——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6年,刘劲几乎每一年都要到延安数次。他还清楚地记得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黄沙漫天、一个个连绵的塬上寸草不生的情景。

有数据印证刘劲的记忆——20世纪90年代,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延安年入黄泥沙量一度占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1/6。“下一场雨,脱一层皮,累死累活饿肚皮”。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成为当时延安的真实写照。

可是,阔别延安10多年后,2018年他再次回到这里。“一下飞机蒙了,延安那些荒芜的塬上都被树木、草地覆盖了。”

为了拍摄1973年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时的场景,刘劲带着摄制组出延安向外开出300多公里,想找一片曾经仅有黄土覆盖的地方。“可惜,没找到!”

刘劲这些年一直是绿色中国的形象大使。望着车窗外的景色,“我一方面特别开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又特别纠结,这电影怎么拍?”

无奈之下,刘劲只好与制片人商量增加投资。“先按真实场景拍下来,后期再利用技术手段将那些绿色擦没了……”

刘劲遇到的这个“意外”正是45年来三北地区生态领域巨大变化的缩影。

以延安为例,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53.07%;年入黄河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陕北地区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几十年的生态建设,让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变成了现实。

有感而发,刘劲在影片最后拍了这样一个场景:当总理离开延安,站在飞机舷梯上再次回望。“总理说:如果延安能够3年变面貌,5年粮食翻一番,只要我还活着,我还要回来。”

镜头转换,展现的是如今延安高楼林立、满眼绿色的情景。“1976年,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刘劲唏嘘道:“但我仿佛通过总理的眼睛看到了这些变化,我想总理会非常欣慰,非常自豪的……”

“三北”工程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绿了”“美了”那么简单。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曾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年风沙日数超过80天,流沙压埋农田、牧场和水库,切断了铁路、公路。

但通过“三北”工程建设,基本结束了三北地区沙化土地扩展加剧的历史。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以上农田林网化,农田牧场得到有效庇护,防护效应使工程区累计增加粮食产量4.23亿吨,年均增产1058万吨,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

此外,4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增加森林生物量固碳量、林下土壤固碳量和生态效应固碳量合计23亿吨左右,相当于年均固定二氧化碳2.13亿吨。

■ 绿富同兴:风沙之源变身绿洲果园

为了让已有绿化成果得以延续,在建设中,各地始终坚持把“三北”工程作为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

阿克苏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沙尘天气将近100天,人们一年有1/4时间在沙尘中度过。

位于阿克苏市东北部的柯柯牙,维吾尔语意思为“青色悬崖”,但却和青色毫无关系。

几十年来,在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下,昔日“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的地方如今“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

2021年,阿克苏地区林果种植面积达450.4万亩,占全疆林果面积的1/4,但果品总产量和总产值位居全疆第一,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果”。

此外,通过购买式造林,发展生态护林员,开发公益性岗位,林业已成为促进群众就地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当地也有了新的发展目标,以“生态旅游+”的思路,柯柯牙片区打造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的标杆景区,打造“柯柯牙精神”感受之旅等精品路线,培育发展了以观光休闲、民宿为主的旅游示范村等。

柯柯牙是千千万万通过“三北”工程走出贫困与窘迫地区的代表。

据评估,现在的三北地区,已形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红枣、板栗、花椒、苹果等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比1978年前增长了30倍。经测算,五期工程完成的营造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值达964.55亿元。截至五期工程末,帮助1500万农民脱贫,脱贫贡献率达27%,三北地区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85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480亿元。

■ “三北”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干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

这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写就并证明的。

面对风沙太大,头天栽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刮没了,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栽植;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人们不离不弃,竭尽所能地为工程出资出力;面对资金技术困难,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机制,适地适树,科学配置生态林和经济林,推动工程建设跨过了一道道难关……

在这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造就了以石光银、牛玉琴、王有德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培育了陕西榆林、内蒙古通辽等先进典型,铸就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

同时,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我国总结摸索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探索出一套适合三北地区区情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模式,不仅在我国取得显著成效,还在非洲、亚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三北”工程已成为中国政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 政协长期关注“三北”工程建设

不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多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一直也是各级政协委员和政协组织关注的焦点之一。围绕不同时期工程实施的难点、挑战,委员们纷纷通过提案、调研报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推动问题解决。

“建议加大‘三北’工程退化林分修复改造力度”“要减少建设投资‘撒胡椒面’现象”“国家应加大投入,提高‘三北’工程建设的营造林标准”……一条条建议背后,是委员们对“三北”工程倾注的感情与心血。

在多个重大节点,全国政协也通过组织调研,高位推动相关政策完善。

2014年,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率队在宁夏、内蒙古调研“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调研组指出,“三北”工程并不是简单地种树、种草,要在对其建设意义再认识的基础上,坚定信心,积极推进林业改革。在“十三五”之际,总结经验模式,树立“三北精神”,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2021年,在“三北”工程进入六期建设期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带领调研组深入内蒙古、山西对“三北”工程建设开展调研。调研组指出,要深刻认识和强化新发展阶段“三北”工程建设的战略定位,立足新使命新要求,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三北”工程作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任务,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等。

2022年11月,在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的宁夏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蒋齐还以“绿色长城筑起生态文明新典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故事”为题进行宣讲,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这些建议建言汇聚成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助推我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长固久安……

2023-06-22 本报记者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424.html 1 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45,4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