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根基

——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本报记者 刘志国 融媒体记者 刘乙潼 杜晓航 袁世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9日   第 01 版)

洪政八范,食为政首。中国人每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对稳住中国农业基本盘,端牢“中国饭碗”有着重要意义。为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的决策部署。

6月19日,黑龙江省政协召开十三届二次常委会会议,就“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根基”深度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这是黑龙江省政协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心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永恒课题,体现政协担当、贡献政协力量的又一具体行动。

依靠单产提升实现增产计划

围绕这一重大课题,黑龙江省政协通过走访座谈、书面函调、省市县三级联动和省外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高质量调研报告。各界政协委员深入实地、认真思考,从不同领域和角度提交了63篇大会发言材料。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参加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并回应了常委发言。

作为中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去年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黑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分析了全省农业的优势潜力,提出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根基的建议。调研组认为,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体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应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2亿亩左右基础上,主要靠单产提升实现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深挖增产潜力、提升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个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和地方抓粮“担责尽义”两个保障机制,通过“六良”并举、“四区”叠加,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更大贡献。

发挥“北大荒”引领带动作用

走进建三江,黑土地上的粮食作物绿意葱葱、长势喜人。作为现代农业排头兵,北大荒农垦集团围绕“生产、管理、服务”三大领域,探索完善农业全产业链集成应用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北大荒数字农服App已全面上线,注册用户超57.8万人。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我国最有基础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区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北大荒农垦集团副总经理唐浩建议,应进一步发挥北大荒集团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据唐浩介绍,北大荒农垦集团已探索出农业社会化服务“北大荒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在省内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2200万亩次,其中,全程托管241万亩,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大豆亩均增产50斤、水稻亩均增产120斤,有效带动了地方规模化种植和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唐浩说,今年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双百双千”行动,在全省打造100个示范点,全程托管平均亩产增加100斤;到2025年,全省全程托管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亩均单产1000斤以上。力争通过“双百双千”示范带动,尽早实现全程托管耕地1亿亩,提升技术到位率,亩均增产100斤,为黑龙江省增加粮食产能100亿斤。

加强垦地合作推动产能提升

加强垦地合作,是推动粮食产能提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

据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齐齐哈尔市政协主席姜在成介绍,2022年,齐齐哈尔市与域内8个农(牧)场全面启动垦地合作,并与北大荒农服集团共同组建了农业服务公司,通过统筹谋划、政策引导、分级实施、以点带面,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合作模式,即:种好高标准核心样板田、大垄连片示范区、村级大垄示范田“三块地”,带动大垄种植面积311万亩。经秋收实测,“三块地”玉米平均单产1520斤、大豆平均单产356斤,比以往平均增加310斤和50斤,核心样板田玉米单产达到1700斤、大豆单产达到460斤,促进粮食增产5.3亿斤,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姜在成认为,应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垦地联络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推广大垄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种植技术,推动供需有效对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发挥村集体组织带动作用

村集体组织是党在最基层的战斗堡垒,村“两委”带头人多是农村“老人儿”和“能人儿”,情况清,人头熟。发挥村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是加快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进程、解决生产要素整合现实矛盾、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需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

哈尔滨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李桂玲认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应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带动作用,加快整合土地资源等要素,在“矛盾化解”上下真功夫。

李桂玲建议,黑龙江应在全国率先突破,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构建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架构谋划上,既以多元化视角“拿来”经营、金融、服务等单领域经验,更要从宏观政治学角度“破冰”,着手在全国率先研究日韩农业合作组织建构如何被吸纳进国家制度体系并发挥出联结国家与农民的作用,从而为打造黑龙江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新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00公斤左右,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80公斤左右”。高标准农田的绝对数量对于提高粮食产能极为重要。

据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占峰介绍,当前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比例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偏低,一般格田存在土地资源浪费、费工、费时、费肥、费水、费钱的六大“难题”。孙占峰建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格网改造,加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农业现代化示范格局。

黑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提出,应严格落实《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加大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力度;加强探索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推广使用和技术研发;谋划新建和改造一批现代化灌区,统筹加强水网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

加强盐碱地等后备土壤资源利用

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黑龙江省盐碱地总面积为69.3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低洼处的闭流地带,在山前倾斜平原的东部边缘、高平原西部的低洼地带及三江平原桦川至富锦一带也有少量分布。

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京认为,黑龙江省在盐碱地等后备资源利用程度方面还有较大提高空间,应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变“废”为宝。

李京建议,加强土地整理和精细技术改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针对性地种植耐盐植物,建设盐碱地生态智慧农业产业孵化基地。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盐碱地等后备耕地修复试验区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盐碱地规模化种植。可以设立专用储备金,作为规模化种植户实施盐碱土改良并提高粮食产能的补贴和对盐碱地高效利用模式示范点的奖励。

完善政策措施压实各方责任

据黑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了解,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以2003年农业税纳税面积和二轮承包耕地面积的1.76亿亩为基数进行核拨。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为25748.75万亩,国家下达的黑龙江省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2.4993亿亩(其中,种粮面积稳定在2.2亿亩左右)。目前,黑龙江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无法获得该项补贴。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足。

黑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提出,把黑龙江省上升为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示范区,出台一揽子差别化政策措施。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统筹各方协同推动防灾减损合力。建议设立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专项基金,建立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投资的保障机制,调动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真正解决粮食大省长期以来存在的粮财倒挂、种收失衡问题。

2023-06-29 本报记者 刘志国 融媒体记者 刘乙潼 杜晓航 袁世鼎 ——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634.html 1 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根基 45,6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