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推动艺术创作、学术探索和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聚焦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五个方面”,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背景下,对中华文明根本属性的深刻思考和精辟总结,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源泉,中华文明的内在本质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实现。
从全面的、根本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特性。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发展的、实践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结合,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三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四是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五是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断,是关于中华文明理论研究体系的重大成果。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入研究,从概念梳理开始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在世界文明演变的总进程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摆脱西方标准的桎梏,对中华文明的内涵定义正本清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易·贲》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二字,在中华文明知识体系中,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性的观念,代表了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方法。近现代以来,国人对中华文明的源流孜孜以求,经历了重新自我认知的曲折探索过程。“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断,丰富完善提高了中华文明理论研究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内涵外延,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彰显文化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保护传承、合理活化利用等手段,发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和宣传中华民族当代实践的经验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其次,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民主党派新时代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贯通起来、同引领人民群众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再者要坚持守正创新,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推动艺术创作、学术探索和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
最后,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工作的价值取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促进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满足与人民精神力量增强呈同向的动态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