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入齿便作冰雪声

刘菲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30日   第 10 版)

夏天是西瓜的季节。关于童年夏天的记忆符号是磨得凉滑的竹凉席、摇着脑袋吱嘎作响的小风扇、外加半个冰水里拔得凉凉的西瓜——坐在凉席上,吹着小风扇,妈妈给一把铝勺子,自己挖着大口吃西瓜,吃到最后把西瓜皮里的汁水一口气喝掉,舒服啊!这就是夏天了。

西瓜名字中的“西”字已经告诉我们它是舶来品,它的原产地在非洲,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的水果。早在4000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文献中最早出现西瓜的是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附录的晋人胡峤的事迹。胡峤是一名后晋的官员,曾经兵败大辽被俘,回来后写了一本记述契丹地理人文风俗的《陷虏记》。书中记载:“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胡峤953年回到中原,很多人都像李时珍一样推测,西瓜便是在那个时候已经传入中国了。

另有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宋代高承编撰的类书《事物纪原》中记载,“中国初无西瓜,洪忠宣使金,贬递阴山得食之”。讲北宋重臣洪皓(字忠宣)出使金国,从金国获得了西瓜种子。洪皓是徽宗政和五年(1115)在开封金榜题名的进士,南宋初,建炎三年(1129)以礼部尚书身份奉高宗之命出使金国,被扣留长达15年。他也写有一本书《松漠纪闻》,说自己在出使金国时,在漠北见到了西瓜:“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他称,是自己将西瓜带回了中原,“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

总之,可以确定的是,到了宋代,西瓜已经在中原地区广为种植了。南宋时期的百姓已经和我们现在一样,夏天常常吃西瓜解渴消暑了。

文天祥的一首《西瓜吟》我特别喜欢,觉得他的描述特别能调动我们全部的感官:“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从落刀切瓜的爽脆手感,到触目所及的悦人颜色,再到吃下去对喉咙的抚慰,对唇齿的回馈,这样一种通感“入齿便作冰雪声”,真的,再没有什么水果比西瓜更适合炎热的夏天了。

西瓜含水量在92%以上,味道甘甜又清爽,而且个头大,吃起来酣畅淋漓,绝对是解暑的最佳选择。就像《食西瓜》诗中说的那样:“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中医讲,西瓜果肉有清热解暑、解烦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来治热症、暑热烦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发炎、酒醉。按现代科学的说法,是适合夏日快速补充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的水果了。这样看来,老北京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倒确乎符合英文“Watermelon”一词的直译了。

不仅仅果肉好吃,西瓜的果皮、种子都可食用、药用。“西瓜霜”早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药制剂,可治口疮、口疳、牙疳、喉蛾及一切喉症。用刨刀把西瓜表面青色的皮削下来,晒干了,就成了一味中药,叫作“西瓜翠衣”,又叫“西瓜青”。它性凉、味甘,煎饮代茶,可清暑热、养胃津,治疗口舌生疮、中暑和秋冬气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烦咳不止等疾病。

西瓜的香味也是微妙的,和桃子、芒果、荔枝等芳香散发性极强的水果不同,它的香似乎是融在水里的香,切开的那一刻会水灵灵地迸出来,贴上去闻却又遁入无形,很难寻找,很难形容,很难复刻。像我喜欢的香水这东西,很容易复刻出诱人的荔枝味、蜜桃味,但能很好还原西瓜味的香水,却真的遍寻不到呢。

2023-06-30 刘菲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742.html 1 入齿便作冰雪声 45,7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