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

陈尚君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03日   第 10 版)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

最近十来年间,应编辑朋友的邀请,我写了一些有学术意味的、面向大众普及的文章。其实,最开始,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学术普及,因为缺乏一些艺术的感觉。我的专业是唐代文献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致力于《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的编写,对有清一代的全唐诗文献增加新作品,发现问题,并撰写文章进行考订,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以后的30年左右,我的主体工作是重新校订全唐诗,这是已故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先生的一个构想,也是他的遗愿,最近已经接近完成。但是,这样的文献工作是不够大众化的,与一般读者有距离。因为偶然的机缘,中华书局的刘淑丽老师约我写学术普及专栏,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没想到一尝试,发现原来自己还有一点能力,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在普及的同时,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学者,因此行文尽可能小心谨慎,同时也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尽可能用比较明白晓畅的话来表达。回看这些年的文章,也能感到自己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最初一个系列文章结集出版为《唐人佚诗解读》,即以最近100年新发现唐诗为叙述中心。从2019年以来,则以《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为专栏,每期写一篇,每年十二篇。这个题目是我自己想的,稍微有些“呆萌”,原因在于唐朝离我们很久远,我不可能认识这些诗人,但因为读过很多他们的作品,可谓“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便和他们走得很近。我想讲述的是唐代诗人的真实生活情况: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遭遇了怎样的人生挫折,在困境中如何奋发图强,如何在作品中传达心声……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裴度。在平定淮西的战役胜利以后,裴度在朝中的地位一时无两,旁人远看羡慕不已,但是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到,位极人臣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在裴度和他的朋友来往之中,有很多闲适的、无聊的,甚至是琐碎的细节,从中可以读懂一个胸怀天下、位极人臣的宰相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以及他希望做成一番事业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地方,如果孤立地看这些诗歌,好或者不好,很容易评论,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放到它所处的时代,放到诗人真实的人生中,就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每个诗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如果在文学研究之中看不到人,读不懂他的内心,不能理解他的欢喜和痛苦,那么与研究对象就存在距离。

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离不开长期唐诗文献考证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文史融通的立场。文学和史学是对历史发展从不同立场展开的叙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包括他所有的经历,他所交往的朋友等等。置身于时代大环境中,我希望展现出每个诗人丰富多元的面貌。

我写唐朝诗人,受我的老师朱东润先生关于传记文学理念的影响很深。朱东润先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山者,他的传记和传统传记如《史记》等,非常不同,他既不讲古文笔法,也不讲互见法;对于传主既不是歌颂,也不是否定。他学习英国传记文学方法,认为传记文学作者应该超越时代,同时对于传主怀抱同情的理解——不把传主任意拔高,也不做脱离时代的贬斥,而是真切地理解传主在彼时彼地的真实处境与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本书中,我尽可能真实全面且生动地写出诗人一生之经历和故事,包括他的家族、他的交往、他的言谈、他的时代;或者写诗人生命中的某一片段,展现他这一时期的特别经历和精神面貌。写作中不做任何的虚构,也不做刻意的掩饰和拔高。

诗歌是诗人投入全部的热情和血泪留下来的记录,它是活生生的,它有七情六欲、有喜怒悲欢。古人说知人论世,言志缘情,今人讲真情实感,言为心声,这都是在努力追求准确地理解诗人,读懂诗歌。文学即人学,这也是文学的独特动人之处。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

2023-07-03 陈尚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838.html 1 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 45,8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