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为生态算“身价” 筑“两山”之通途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06日   第 05 版)

在安吉县余村村口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赫然醒目。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借着浙江“千万工程”的东风,村里封山治水,持续改造优化人居环境,昔日矿坑变身油菜花田、荷花藕塘……从“卖石头”到“卖风景”,2022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4万元。

余村的故事只是“两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开始和缩影。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在福建长汀,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县份之一,昔日“一场大雨、河田不分”的“火焰山”如今草木繁茂,花果飘香;在山西右玉,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生态牧场,特色旅游鼓起村民“钱袋子”;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亘古戈壁变成万顷林海,通过“以林养林”的办法,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可以与富裕发展相得益彰。祖国各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也越发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然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追求美好事物是以一部分人的付出为代价的。例如,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大江大河上游、重要森林草原涵养区、众多水源涵养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在产业发展方面受到多方面制约,不可避免地会牺牲一些发展机会……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的公共属性意味着其全民共享,也理应由受益的人们共同保护。因此要树立绿水青山“有价”的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在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端平“一杆秤”——让保护者不再吃亏,“有利可图”;让受益者付出合理成本,享受更好的“生态产品”,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绿水青山的积极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念由此而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纽带、桥梁,它们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记者日前跟随全国政协调研了解到,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已从理念走向具体行动,步入实质性的实践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在福建、海南、贵州、浙江、江西、青海等省开展先行试点工作;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将其从地方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部委以及各省市随即落实推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标准、推荐案例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相继印发实施方案,多维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广阔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就如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新课题仍面临着许多待解的难题——认识不统一、本底情况不清;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价值实现通道狭窄、转化不足;资金来源单一、支撑保障待完善……许多地方依然“捧着金饭碗等饭吃”。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实践证明,在正确的道路上,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能充分打开各地关于发展与保护的“解题思路”,充分激发绿水青山的内在生命力。各地各部门需要坚定信心、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探索与创新,为改革提供参考样本与精神力量。

今年9月,全国政协将围绕“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召开远程协商会,也期待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立足实际、深入挖掘,提出解决实践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回答时代之问,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3-07-06 本报记者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005.html 1 为生态算“身价” 筑“两山”之通途 46,0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