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静)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将农民收入增长纳入“强省会”“强民生”重点指标,高位推动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助力此项工作再上台阶,近日,市政协就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开展专题协商。
此前,贵阳市政协做了充分调研。4月至5月,组织政协委员多次到息烽县、修文县、开阳县、清镇市、花溪区、白云区进行调研,形成初步调研报告。6月,市政协主席石邦林率主席会议成员和部分政协委员前往息烽县视察调研,并组织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
贵阳市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强调要充分发挥耕地、林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四块地”价值,千方百计提升农民人均收入、村集体收入、亩均收入“三大收入”。在盘活闲置农房等农村闲置要素资源方面,形成了开阳县“622+1”模式和修文县“811+N”模式等。息烽县是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探索出集中流转、有偿退出、整治盘活等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路径,带动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在协商座谈会上,参会的市政协委员在听取市直有关部门、息烽县政府负责人介绍工作推进情况后,围绕会议主题深入交流讨论,就强化利益联结、加大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支持力度、鼓励新乡贤回乡创业、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培育贵阳贵安城乡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等建真言、献良策、谋实招。
调研组建议,要深化改革激发增收活力,紧扣农村“四块地”和农民闲置房屋等“沉睡资产”做文章,整合、聚合、盘活各方资源,通过确权、流转、产权交易、引资下乡等,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强化主体带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及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群众股息、分红、租金等收入;要坚持民生为本,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石邦林说,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坚持党政主导、突出群众主体、调动社会参与,切实汇聚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