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守护好黄河母亲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支持参与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近日,由民进中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2023·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在陕西渭南市举办。此次论坛围绕“全面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加快推动黄河流域发展绿色转型”开展深入研讨交流。
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4月1日正式实施,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何让法律法规真正“长出牙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黄河水利委员会一级巡视员乔西现表示,黄河保护法的施行是黄河保护治理的新起点,必须把黄河保护法蕴含的法治精神理解到位、内涵要求把握到位、贯彻落实执行到位,按照法定职责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有力有效做好黄河保护治理工作。
怎样将黄河打造为绿色环保的生态河、长治久安的“安澜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专家们在本次论坛上聚焦的重点。
“黄河是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肖春蕾认为,应实施黄河流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抓好水土流失问题、下游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
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既是农业生产的大害,又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肖培青建议,应明晰新时期黄河流域空间治理不平衡的重点区域,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同时,制定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评价、核算方法及交易机制,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保障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提出,“对黄土高原来讲,首先要利用好雨水资源,将一定时段内由降水转化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有效水增量作为雨水资源化潜力;其次,要实施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提高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解决消费、贸易引发的水资源问题。”
在黄河流域,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谦建议,要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融合一二三产,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延长产业链,构建农业农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多维转化机制,通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同步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古往今来,艺术家们面对黄河创作了数不尽的不朽佳作。黄河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熠熠生辉?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河中心副主任、黄河文化中心副主任田世民建议,要按照黄河保护法的要求,开展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剖析黄河文化中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民间文化、保护治理、红色文化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阐释黄河文化孕育演变过程中的空间转化特征,明晰黄河文化要素的时序演化、空间联系、学科融合,构建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整体性的黄河文化研究体系。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同此开创了黄河治理新格局。同年12月,民进中央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河南新乡共同主办首届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并建立了隔年举办论坛的工作机制。此后,2021年在山东济南举办了第二届论坛,此次在渭南举办的是第三届。
过去5年间,民进中央通过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这个交流研讨的平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先后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围绕黄河保护法起草和实施等重大课题,集智聚力共同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形成了多份成果,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论坛中,与会的专家学者基于长期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一手数据和生动案例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当前黄河保护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黄河保护法的贯彻实施、黄河流域水沙关系调节、生态保护与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提出了真知灼见。据悉,民进将充分吸取和反映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用好论坛成果,为决策提供参考。民进中央副主席、陕西省委会主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在闭幕会上表示,本次论坛实现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体现了论坛作为交流研讨平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