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推动重大调水工程相关区域协同发展

张复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11日   第 06 版)

建设重大调水工程是缓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破解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建设了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一大批重要调水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不久前公布的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重大调水工程作出了战略谋划和布局安排,这些重点骨干项目的建设投运必将对水资源配置格局特别是受水区域的供水状况产生重大和积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周期长、调水规模大、调水线路长、穿越区域范围大。既涉及水资源水工程,也涉及流域生态环保建设,还涉及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利益关系。同时藉由输水工程设施这个特殊的水利纽带,调水、输水、受水区域之间生发出全新的水缘关系,既对区际利益协调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增进区域合作协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机会和新的路径。

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区域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在科学认识“三区”之间水权、资源开发权和区域发展权重置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水资源配置的跨区域调整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和多重收益,在改进生态补偿方式的同时,深入推进“三区”之间协同共生、协同共进。以水为媒,籍水赋能,把调水工程和水网工程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和金纽带,同时也作为推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新举措和硬支撑。

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高层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针对跨省域的重大调水工程,在国家层面成立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调水区、输水区、受水区“三区”间的协同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政策等。支持“三区”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加大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

二是构建经济要素反哺机制。将水资源、生态资源、环境要素转换为包括资金、人才、技术、数据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改善输水区域的要素稀缺状况,改善区域要素配置结构和效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例如,支持相对欠发达的调水区、输水区引进受水区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拓宽相关人才交流渠道。加强三区内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聚焦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建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联合攻关,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和瓶颈。发挥中央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受水区对调水区、输水区的资金援助力度,通过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绿色援助基金,或者受水区向调水区、输水区定向发行企业绿色专项债券等方式,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是构建项目支持援助机制。在调水区、输水区与受水区“三区”之间构建产业协作机制,加快“三区”间的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鼓励受水区的大型企业总部在调水区、输水区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支持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开展跨区域协作,签署长期项目合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受水区与调水区、输水区开展文旅、康养、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等项目的长期合作,例如,深度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探索发展跨区域康养产业,推进客源互换、市场共建;面向受水区市场,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地方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推动跨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对接受水区商贸物流产业链,合作共建跨区域商贸物流大体系。

四是构建发展能力培育机制。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相对发达的受水区对调水区、输水区的简单帮扶,或资金援助,要重点建立人才援助、智力帮扶长效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后两类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应加强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干部人才进修挂职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博士后创新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通过人才引进、创新平台与结对子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全面提升调水区、输水区的人才素质与能力水平。积极建设技术推广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工艺装备中试基地等,鼓励受水区的新技术、新工艺在调水区、输水区优先推广应用、优先落地实施,推动区域间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构建绿色发展项目PPP模式,支持调水区、输水区的绿色项目建设,加强绿色项目运营、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助力调水区、输水区的经济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2023-07-11 张复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247.html 1 推动重大调水工程相关区域协同发展 46,2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