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用爱滋润“小蜗牛”的成长之路

本报记者 范文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11日   第 11 版)

6月25日,一个普通的周日,但对于家住宁夏银川市的子悦(化名)妈妈而言却是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她期待已久。“今天是女儿第一次站上舞台表演架子鼓,我比她还紧张。”子悦妈妈笑着说。

一大早,子悦妈妈精心装扮一番后便前往银川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蜗牛之家”。上午9时许,表演正式开始,看着女儿击打架子鼓时自信、潇洒的模样,子悦妈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些年,子悦的变化非常明显。”子悦妈妈告诉记者,14岁的子悦患有孤独症,“女儿刚来‘蜗牛之家’时,自己还不能完全控制情绪,现在她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里人不开心时,她还能及时给我们安慰。”

最让子悦妈妈开心的是,女儿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那就是音乐。“在艺术疗愈课堂上,老师发现子悦的乐感很好,一直鼓励她打非洲鼓。从简单的节奏练起,后来又学起了架子鼓,现在她的架子鼓已经过了5级。”说起女儿,子悦妈妈充满骄傲。

表演后的茶歇时间,16岁的孤独症患者佳豪(化名)成了“蜗牛之家”的“小明星”。家长们正在赞叹教室外小点心精致又好吃时,银川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特教组组长安丽坤介绍起身旁的佳豪——“蜗牛之家”的“大厨师”。

“他刚来时总是很紧张,一直不敢说话,低头含胸得像个犯错的孩子,自理能力也比较差。”在一次烘焙课堂上,“蜗牛之家”的老师惊喜地发现佳豪对做美食很有兴趣。此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佳豪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学起,慢慢地学会了做越来越多的美食。

“有一次我去做志愿者,回家晚了,正担心孩子饿肚子,没想到一进门看见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孩子正坐在桌边等着我。”佳豪妈妈至今忘不了那天,“那顿饭吃得几度哽咽,最起码,以后假如我不在了,他也能照顾自己,不会饿着自己。”

在银川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蜗牛之家”,52名和子悦、佳豪有着相似经历的特殊孩子在这里慢慢长大。安丽坤告诉记者,“蜗牛之家”成立于2021年,服务对象为7岁至17岁的智力残疾和孤独症儿童。

“刚开始上课时,每个老师都遇到过难以想象的困难。”安丽坤说:“‘蜗牛之家’的大部分孩子,刚来时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不顺心的时候孩子们会闹脾气、摔东西……”为了给孩子们真正的关心和帮助,“蜗牛之家”的老师们针对性地设计了社交技巧、社交礼仪、情绪疏导、艺术疗愈等特色课程,逐步引导孩子们正确表达出情绪和需求。

“我们现在开设有中国鼓、篮球、绘画、乒乓球、唱歌、钢琴、戏剧表演等10余种课程。”安丽坤介绍说,看着孩子们逐渐打开心扉,变得越来越乐观开朗,“蜗牛之家”的老师们高兴极了。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蜗牛之家”还为孩子们量身定制适合的职业发展方案,从识字写字、家务打扫、艺术、体育等方面设计课程,并模拟包装分拣、手工制作、净菜工厂等多种就业场景实操练习,更好地提升孩子们的主动参与能力。

记者看到,在“蜗牛之家”的“梦工厂”教室里,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八宝茶、袋装枸杞,都是“蜗牛之家”的孩子们分装出来的;在蜡染教室,各种图案的蜡染布块、蜡染手工艺品,也都出自“蜗牛之家”的孩子们之手。安丽坤说:“我们的社会融合课会不定期地带孩子们到繁华商业区去售卖产品,销售收入都给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劳动所得带来的快乐。”

“这些孩子就像‘小蜗牛’一样,虽然他们可能进步得慢一些,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前进。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们足够的爱,牵着他们一步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安丽坤说,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她和“蜗牛之家”的所有老师都充满信心和希望。

2023-07-11 本报记者 范文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280.html 1 用爱滋润“小蜗牛”的成长之路 46,28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