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探寻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本报记者 刘彤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13日   第 01 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7月12日,全国政协围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题召开专题协商会,邀请各界别委员、有关专家和相关部委同志深入协商、集思广益。结合与会委员发言和相关部委负责同志的回应,记者得出这样的“启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1+3”路径的探索——即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制、人、物三方面发力。

书写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了打破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藩篱,引导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尤其是城市向农村的流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行总体部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此次专题协商会上,专题调研组和委员们的发言充分证明,正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成绩显著。

制,即制度、机制。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年印发中央“一号文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吹响鼓劲号角。此次会上的协商交流中,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在回应委员建议时表示,下一步工作将继续加强制度保障,包括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2023-2027年)》编制工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等。

人,从委员们的建议中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致富带头人、创业者、返乡青年等人才队伍。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只有增强各领域的人才力量和智慧,才能落实发展、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另一方面,则是广大农民。说到底,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有真正的幸福感、获得感。在这方面,谢茹委员认为,要提高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话语权”,建立专业人员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编制机制,善听农民之言,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宋青委员建议,要对本土农民、青年科技人才等群体进行登记、造册、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提高“新农人”人才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激励表彰扶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物,指的是包括产业、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资源要素和外部环境。有这层的思考,是因为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全面”二字。怎样实现“全面”?这既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又要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对此,委员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中肯建议。比如,刘永富委员认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议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向山地要油料;李家洋委员认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聚焦种子创新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张合成委员建议,要重点突破农村水电路气网房、科教文卫体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孙阳委员认为,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筑牢亿万农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如今,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正在加快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在“进行时”。这篇大文章浓墨重彩,蕴含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一笔一画间,彰显着乡土中国变迁史积淀下的博大智慧。

2023-07-13 本报记者 刘彤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353.html 1 探寻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46,35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