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娜:2001年生,浙江杭州人,2023年6月毕业于浙大城市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期间,她担任公寓管理学生干部,加入校国旗班,参加多项志愿者项目,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目前已经累计献血1400毫升。毕业后,她选择前往海拔445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那曲地区工作。
“作为西部就业者,我很幸运”
“我个人的经历是比较乏善可陈的,没有什么精彩的生活,就是普普通通过来的。但我的性格比较乐观,对生活的期待没有很高,但满意度很高。”采访刚开始,爱笑的陆丽娜向记者这样介绍自己。
乐观的确是陆丽娜留给同学和老师们的一个印象,辅导员老师表示,丽娜因为没有休息好,曾在体检中因指标异常要进行复检,老师们都很紧张,但她却乐呵呵地安慰大家放宽心。
采访中,陆丽娜一直用“幸运”二字形容自己“西部就业者”的新身份。
陆丽娜坦诚地表示,这个职业选择是一份偶然。“实话说,我以前没有关注过西部就业。四五月份时,我在班级群里看到那曲对浙江进行专项招录的通知。了解到各方面待遇很好,当时还害怕自己没有竞争力,本没有打算报名。直到截止报名的前一晚才联系辅导员,没想到竟然幸运地通过了面试和笔试。”
“我的高中在杭州,大学也在杭州。以后前往西藏应该会是我离家最远的距离了。我想如果去了西藏,自己未来有可能后悔。但如果不去,那么未来一定会后悔。既然有这个宝贵的机会,我想我一定要抓住,趁着年轻去勇敢实践。”
一直以来,陆丽娜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模糊又清晰。“刚进大学时,老师就和我们谈到职业规划。我和老师说,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排除掉我不想做的那些,剩下的我都很愿意尝试。”
班主任老师孙福轩在评价陆丽娜时说:“她多次对我说起要做一名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文人,她有着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而陆丽娜所谈到的“不想做的”也与她的文学专业有些联系。“我想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自己最适合的生活选择。我有隐居森林,远离大城市喧嚣生活的愿景。因此,我想我是喜欢西藏的人文环境的。那里风光很美,生活节奏慢一些,可以让我更好地沉淀自己,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家人是支撑我前行的力量”
“我的父母虽文化程度不高,但都在尽己所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爸爸是一位水泥工,不管刮风、下雨、下雪他都要去工作的。”说到父母,陆丽娜有些动容,“从上学到就业,他们也许都无法给我提供太多信息支持,但只要是我自己坚定地选择了,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我。”
“当我把准备去西藏的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很吃惊。当天晚上我像写论文一样一条一条地向他们解释,听后他们同意了。然而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母亲就来敲我的门。她和我说‘丽娜,你不能去,你一个人去那边爸妈不放心。’”
“我想他们当晚也许彻夜未眠。”话语间,听得出陆丽娜对父母的心疼。
“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主要是担心我的生活。”认识到父母的惦念后,陆丽娜开始着手安慰父母。“我就跟我妈说,到时候我去那边,只要工作闲下来了,就把微信视频挂着,你在那边吃饭、洗碗,我就在我这边陪着你,一直到你睡觉。”
慢慢地,父母在陆丽娜坚定的态度和耐心的安慰中逐渐感到踏实,一切尘埃落定后,父母甚至开始对女儿的新生活有了“要求”。“他们和我说,我女儿娇生惯养的,到了西藏千万不要中途后悔,要勇敢、努力、英勇无畏,一路向前。”“这是他们的原话。”陆丽娜补充说。
除了父母,让陆丽娜牵挂的还有她的姐姐。“我的姐姐当年也可以是一名大学生,但因为没条件,最后没有选择读书。小学放学回家,我总在门口等姐姐回来,但是等不到的,当时她在外地工作,生活很不容易。”说到姐姐,丽娜的声音有些哽咽。
“姐姐也是我想去西藏就业的另一个原因。面试时,一位面试官曾和我说,他们非常欢迎其他省份的学生到西藏去。未来,也许会因为我们,让西藏会产出更多大学生。我愿意参与这样有价值的事情,让类似姐姐那样的故事更少发生。”
“我就是想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谈到未来,陆丽娜笑着表示。“现在我人还不在那边,具体的我也很难说出来,但我想只要我努力适应了生活环境,大概率就不会回来了,一方面我们签订了五年的合同,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我内心深处想要的。”
她解释说,西藏之行,将会弥补自己未曾远行的遗憾,弥补姐姐未曾读大学的伤痛。更重要的是让她有机会可以更切实地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一路以来,我自己的选择,都从未后悔过。”陆丽娜温暖又有力。“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地过一辈子。未来,我就想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过得开心,过得能够让现在的自己自豪,能够让我妈在和邻居说我时‘挺直腰板’就更完美了。”
采访最后,真诚热情的陆丽娜向记者分享了她最爱的一句话,作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祝福——宁鸣而生,不默而死。丽娜解释说,“这句话的原句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出自温瑞安《说英雄谁是英雄》中角色白愁飞的《三十三宫阙叹歌吟》,原句是主人公临死时的台词,我小小改动了一下,用于对自己平时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