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交汇点,其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根据地科技人才培养、军工装备制造、大生产运动服务的教学科研机构。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培养了以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战略科学家,取得新中国科技史上多项第一,为党和国家贡献了一大批服务强国建设的尖端成果,填补多项空白,在培育英才、铸造利剑中展现北理工担当。
进入新时代,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通过大规模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强化国际前沿基础研究,以高水平自主人才培养推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通过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与学校传统的军工技术研发优势相结合,攻克“卡脖子”技术、研制“国之重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依托科研优势反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顶级人才、产出顶级成果、涵育顶级社会贡献力。特别是在雷达探测、高能材料、机动平台/多域智能系统等领域,打造了一批集高水平师资、强创新科研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育人科研复合体,探索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北理工新模式。
在雷达探测领域,汇聚了4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将我国卫星目标提取从地面搬至天上,将卫星反应速度提升百倍;正在打造“中国复眼”大科学装置,将成为世界最远行星探测雷达;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中国复眼”大科学装置在央视《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培养了以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8位院士,在校学生在百万赛队竞争的全国“互联网+”大赛获总冠军。未来,学校将以信息科学与技术为核心,汇聚并培养多学科顶级人才,深度服务我国太空安全战略,引领国际科技学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建设发展,以“信息+”赋能农学、生物学领域,促进知识创新和学科繁荣。
在高能材料领域,汇聚了5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中国炸药常青树,数十年为我国武器装备提供最高能量;进一步自主创新研制炸药之王,将我国武器打击能力再提升3倍;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7名院士,在校学生获全国“互联网+”金奖三年不断线。未来,学校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等关键领域,发挥兵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引领带动作用,着重突破爆炸物防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与顶级企业协同育人,高质量建设未来实验班,在科研创新中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机动平台领域,汇聚了4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了我国第一辆纯电动公交车,开启了我国绿色能源公共交通的先河;设计了最新一代轻型坦克动力和传动装置,铸造了高原作战的国之利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名院士,在校学生击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数十支国际顶尖高校团队,两次捧获阿布扎比国际无人机挑战赛总冠军。未来,学校将围绕多域无人系统跨代发展等国家急需,发挥大平台集成优势,集聚全球智能无人领域的顶级专家,凝聚合力打造国之重器,引领未来作战形态变革;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合作打造智能无人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地,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为全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重要力量。
高等院校的组织特点是研究方向多、创新团队数量多但规模不大,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更好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培育了一批团队协同的大型“育人科研复合体”,以此汇聚国际顶尖团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更加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