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5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每位获奖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且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10个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5年来,共有248位青年科学家得到资助。
特别关注年轻科学家和女性科学家
2023年,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新华从事物理研究、同济大学教授周颖从事土木工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邹丽从事船舶工程研究。据了解,“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倾向年轻者和女性。
随着国家基础科研布局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今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所在的机构和地域出现不少“新面孔”。安徽省马鞍山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同济大学、西湖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9所科研机构,首次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执行主任刘诚,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殳凹教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新波研究员,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教授等6位来自能源环境领域的科学家获得该奖项。
坚持“宁缺毋滥”,首次未满额资助
“科学探索奖”今年实际资助48人,也是首次未满额资助。“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介绍说,今年“科学探索奖”在评审中充分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2019年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坦言:“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2020年获奖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也表示:“‘科学探索奖’最大的意义,是让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身,秉承纯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更有定力去尝试、去钻研、去攻克。”
“推动原始创新持续突破,就需要不断厚植科研创新土壤,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科研生态体系,‘科学探索奖’成立5年,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表示。
运行5年,“科学探索奖”在资助人遴选方面,始终秉承“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顶层设计、奖项评审、日常运营等方面持续优化,信誉和声望快速累积。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李培根表示:“科学界对‘科学探索奖’的含金量认同度逐年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评审中务求客观公正、绝不容忍不正之风。众多资深科学家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我们共同的期望就是打造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
“5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相信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持之以恒,‘科学探索奖’一定能成为我国最出色的科技奖项之一。”
走出一条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的创新路径
腾讯基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5年来,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2020年,“科学探索奖”首次对港澳地区放开申请,扩大资助范围;2022年,奖项增设医学科学领域,响应科学界呼吁;同年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专业性“更上层楼”……
“这几年,获奖人质量保持稳定,还能看到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不断成长起来,探索奖作为社会力量助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应该给予肯定。”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潘建伟表示:“探索奖的竞争非常激烈,评审经历了艰难甚至痛苦的选择,甚至很多相当优秀的申报人不得不成为‘遗珠’。‘科学探索奖’将持续资助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期待他们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加速前进的新动力。”
5年以来,“科学探索奖”还通过“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专题闭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高水平、跨学科互动交流平台,让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们互通洞见,思想碰撞。
“‘科学探索奖’设立5年来,得到了科学界大力支持,在鼓励支持青年科学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渐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创新路径。”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科学探索奖’和其后设立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腾讯对中国大科学时代的进一步呼应。期待未来,青年科学家们继续探索科学前沿,拓展未知边界,取得更多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