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农产品“产得好”也要“卖得好”

本报记者 刘志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21日   第 02 版)

“农产品加工业不能停留在磨面、打粉上,要寻找大健康新赛道,瞄准人民群众吃得健康安全的需求。”“招商引资不能铺天盖地,要盯紧适合我们产业发展的农产品高新企业、百强企业,稳定产业链、强化供应链。”“单靠企业去发展寒地浆果业,势必势单力薄,要发挥政府产业布局、综合服务能力。”日前,黑龙江佳木斯市委书记丛丽在参加市政协常委会会议时就做强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与委员互动交流,透露出产粮大市对实现农业强市路径的深刻思考,令人耳目一新。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的黑龙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虽然生态环境良好、化学污染少,但农产品初加工多,高质化、高端化、高效化的品质“精加工”尚处起步阶段。佳木斯市发力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效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是个有益的探索。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色各样的农产品既满足了百姓的餐桌所需,也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当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不强,一方面区域农产品种类趋同,特别是一些大宗农产品集中种植区,往往产得好,卖得不好。这是影响农民增收、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今年是我国取消粮票三十周年。曾几何时,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的吃饭权利。曾几何时,吃饭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件头等难事。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安全。这就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生产从“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靠“卖得好”倒逼“产得更好”,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刚性需求。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影响和制约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科技创新、设备、生产、品牌和物流的制约,也有观念、组织、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影响。各地需要着眼实际情况,发挥比较优势、潜力,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健康营养科技水平,更加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合力推进,持续深化改革,构建起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的新形态。

2023-07-21 本报记者 刘志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784.html 1 农产品“产得好”也要“卖得好” 46,7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