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莹莹)民政部日前举行的2023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2万个,备案慈善信托1354单,信托合同规模59.38亿元。
记者了解到,截至3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983万人,特困人员463万人,一季度累计支出低保资金477亿元,特困供养资金133.5亿元;一季度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195万人次,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24.7亿元。
今年第二季度,民政部全面落实相关救助政策,指导各地进一步规范低保对象、低保边缘人口等认定,加大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参照“单人户”纳入保障范围;指导各地深入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政策规定,用足用好临时救助备用金,推动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
在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民政部与国家乡村振兴局深化落实防止返贫监测数据比对共享长效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易返贫致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同时,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积极推动全国慈善组织参与“救急难”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平台试运行工作。
在第二季度,民政部还组织开展“陪伴成长·社会组织助力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动员引导首批274家社会组织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582个帮扶项目。
“眼下民政工作将重点放在民生兜底方面,无疑是重中之重。”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过去一年来,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并适当扩大了低保救助范围。
“在公益慈善、乡村振兴、扶幼助老、大病救助、社区帮扶、残疾人关爱等方面,社会组织正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王名表示,下一步希望能够继续加大民生兜底的投入力度并进一步扩大范围,特别要考虑到就业率下降带来的新的特困人群,真正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兜底作用,同时要鼓励慈善组织积极参与民生兜底服务,加大这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全力扶助民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