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在逆行中传递温暖和力量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25日   第 11 版)

石欣(左)与队友一起进行绳索技能训练。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在许多自然灾害的救援现场,都能见到广东省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的身影。从2008年建队至今,团队从60人发展至近2000人。逆向而行、以身涉险,每一次救援都是一场考验。作为这支队伍的创建者,石欣15年来带领救援队参与全国各地救援行动280余次,并先后获得“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自然而然的选择

近日,第4号台风“泰利”携狂风暴雨一度逼近深圳。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又一次投入紧张的备勤工作。

“台风季开启,我们一直处在备勤状态。一方面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一方面也在未雨绸缪做好各种应急准备,随时准备高效有序地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简称深圳市公益救援队)会长石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自2008年成立救援队以来,时刻准备出发成了石欣和队员们的常态。“公益先锋”“生命卫士”“技能高超”……在救援队的会议室内,一面紧挨着一面的锦旗挂了满墙。尽管这支民间自发、全员皆志愿者的队伍并非职业救援队,但这些锦旗却诉说着市民们对这支队伍专业技能的认可,“它们记录了我们建队15年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石欣说。

踏入公益救援领域,缘于石欣对户外运动的热爱。

“年轻时在户外运动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时候会有人在登山途中迷路,大家都是一个电话就过去帮忙。”直到有一次,一位登山爱好者的不幸遇难,让石欣第一次意识到团队配合和救援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当时都很想尽快把人运下山,让家属尽快见到他。但那次我们下山用了11个小时,如果是专业团队且人数足够的情况下,一般4个小时就能完成。”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组织下,石欣和同伴赶赴灾区支援。此后一年,他多次往返四川和深圳,兼顾工作的同时在灾区进行志愿服务。无论是震后初期的紧急救援、发放物资,还是灾后重建,他都尽己所能。

当时,石欣被分配到绵竹市遵道镇,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仅30多公里,受灾严重。在群众生活逐步稳定后,石欣又参与灾后重建,帮助村民建家园、谋产业。

“灾后要做的事特别多,而自己能做的又太少,常常感觉力不从心。”这也让石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组建专业队伍的必要性。就这样,公益救援事业成了他“自然而然”的选择。

在石欣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9月,深圳山地救援队成立,石欣担任队长。2012年救援队更名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石欣先后担任秘书长、会长。此后,他几乎把工作之外的全部精力用在了公益救援上。哪里有危险和灾情,哪里就有了这支公益救援队的身影。

队伍成立伊始没有经费,石欣就自掏腰包购买救援装备,到世界各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再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带回来免费传授给队员们。15年来,石欣带领团队参与了雅安地震、尼泊尔地震、土耳其地震等50起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

如今这支队伍已经成长为拥有山地、水上、高空、城市等6个专业队,近2000名公益救援志愿者的专业应急力量。

“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态度”

救援路上,石欣和队友们经历过无数的险境。

2010年,石欣赶赴云南省大理苍山,搜救一位在苍山深处失踪近12天的“驴友”。“我们用了3天时间,终于找到了人。”石欣说。

当时,海拔4000多米的峡谷陡峭而深邃,在下撤过程中,石欣因为抓空,差点掉下悬崖,万幸的是悬崖上的藤蔓救了他一命。

随后同行的队友和村民向导连忙用藤条把他拉了上来,“如果没有伙伴们的帮助,可能就没有我了。”石欣感慨地说。

像苍山这样的危险情景,石欣和伙伴们在救援行动中时有发生,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都是救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次生灾害,但他们也在一次次涉险中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开始是因为情怀,后来做得多了,就成了一种责任感。”石欣说:“有了更多的救援经验和专业知识,就必须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地区在12小时内连续发生2次7.8级强震。石欣第一时间召集信息指挥中心的志愿者们关注土耳其地震灾害信息,全队备勤,并组织集结23名队员分两批次抵达当地开展救灾工作。

作为救援队本次救灾任务的总指挥,石欣选择了留在深圳,与后方指挥中心百名队员夜以继日,不间断为一线队员提供技术、翻译、车辆、物资、补给支持。

从奔走在公益救援一线,冲锋在前,向险而行,到如今大部分救援任务坐镇后方,为前线队员提供全面支持,石欣会有些失落。“其实更喜欢去一线实实在在救人的感觉。但在后方指挥团队,进行广泛的信息搜集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为前方行动队员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周密的安全提示和可靠的行动指南,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行动队员和受助者的安全,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石欣说:“作为团队负责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工作狂”“铁人”……说起石欣,救援队队员们对他有着近乎一致的评价。“感觉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救援队的信息,不知道他都是利用什么时间休息。”2015年入队的海滨曾作为水上搜救队负责人,对石欣的“超长待机”深有体会。“我们在救灾现场时,他会在群里关注救援队的各种信息,第一时间回复消息;我们休息时,他则在后台值班。第二天翻看记录,竟然发现他一直在线。”

“我们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这是石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了每次行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应急救援知识普及也一直是救援队的“重头戏”。这些年,石欣和团队志愿者们共开展社区公共安全知识宣导、公共安全讲座等近800场,受众超过31万人次。

“我总觉得,既然组建了这支救援队,我们就要尽最大能力做到专业和卓越,不管结果如何,这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态度。”石欣说。

不仅如此,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盐田区政协常委,石欣总会抓住每次“两会”的宝贵时间,发出公益“好声音”,传递志愿者精神,并围绕公益慈善、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组织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带动更多人加入

“没有石大哥,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提起石欣,四川绵竹市爱之援义工协会副会长李加英说。

李加英和石欣相识于汶川大地震后的绵竹市遵道镇秦家坎村。“那段时间乡亲们都很困难,经常缺吃少穿,石大哥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给了我们很多雪中送炭的帮助。”受到这些远道而来的热心人的感染,李加英也主动加入,参与志愿服务。

在石欣的影响和带动下,李加英注册成立了绵竹市爱之援义工协会,成了当地人人竖大拇指的“热心肠”,用志愿服务温暖着家乡更多的人。

“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这可能是每位公益人的愿望。”每年新队员招募时,石欣都会给新队员们上一堂“志愿者精神”主题课。“我理解的志愿者精神,它不应该是需要咬牙坚持的,而是在一次次奉献中拥有获得感,从而越来越愿意做这件事。”石欣说。

如今,深圳公益救援队被更多人熟知,每年都能收到上千份入队申请。年轻人对公益事业的这份热情让石欣更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我们的团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打磨,未来也仍有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新鲜血液的注入,我们的公益救援事业一定会越做越好。”石欣说。

2023-07-25 本报记者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7015.html 1 在逆行中传递温暖和力量 47,01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