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如何加强?

——医药卫生领域的委员们这样说

本报记者 陈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26日   第 06 版)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做好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工作,构建临床专科建设发展新格局。

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末,进一步夯实基础专科和平台专科的能力基础,在部分发病率高且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的专病诊疗模式和学科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性突破,建设一批特色临床专科,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诊疗服务;到2030年,实现以城市为单位,针对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均有优势专科,省域内基本建成系统连续、特色鲜明、学科融合、优质高效的高水平临床专科群。

针对指导意见,医药卫生领域的委员们纷纷直抒己见。

加强核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落实指导意见,亟须加强核医学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学科特色鲜明的核医学科,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骨干作用和引领作用,提高我国核医学诊疗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一县一核医学科’的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西省委会主委李思进表示。

李思进说,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学科,对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支撑。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核医学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核医疗事业发展。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卫健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旨在解决同位素生产、核药制备和高端核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等卡脖子问题,并规划在2035年全国实现一县一核医学科的目标。”李思进介绍,我国核医学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因基础薄弱其学科建设也仍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

以数据来说明。据统计,我国现有1148个核医学科室,美国约有核医学科12000个;我国核医学年检查量约340万人次,美国核医学年检查量超过2000万人次。“这些差距表明,我国核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严重不匹配。不仅如此,现有的核医学科还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发展较好的核医学科多集中在北上广和部分发达省份省会城市,专科区域协同能力不强,尚未形成辐射、引领、示范及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的医疗服务体系。”李思进介绍。

“目前,核医学尚为临床二级学科。鉴于核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加之人民健康需求增加与专科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亟须政策倾斜和扶持,特别是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支持,以加快核医学优质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区域协同能力的提高。”为了有效解决我国核医学专科基础薄弱、发展慢、整体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李思进建议:将核医学科单独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围绕核医学的专科特色及技术特点制定有针对性、高标准的建设方案;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抓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核医学技术特色鲜明、医教研全面发展、临床转化能力强的核医学科,重点建设一批肿瘤核医学、心血管核医学、神经核医学、核素治疗及放射性药物研发与转化等专科特色突出的国内领先的核医学专科。

应在三甲综合性医院麻醉科设立麻醉ICU科

“三年抗疫时期,国内部分大学附属医院相继成立了麻醉重症医学科。作为抗疫期间急救的主力军之一,麻醉医师娴熟的操作技能,对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等多系统器官严谨敏锐的临床诊疗思维,以及较强的危机预警意识等优势得以凸显,但在后期继发感染的抗生素选择、肾脏替代治疗和远期营养支持等方面的知识短板也得以暴露。”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麻醉科主任方向明看来,落实指导意见,同时为了优化医院重症监护室和麻醉复苏室现有优质资源并高效使用,应加强培养麻醉医生队伍,成立能应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人才储备库,在三甲综合性医院麻醉科设立麻醉ICU科(AICU)。

具体到麻醉ICU科的建设,方向明认为,在麻醉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麻醉硕士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麻醉医生毕业后继续教育方面,都应该强化急危重症救治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加强麻醉护理队伍建设,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层面应将麻醉护理队伍建设作为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建设的必需项目。

“要实现AICU科室的效益最大化,还应特别重视其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并考虑其‘平战结合’使用。特别是在日常使用时,AICU应当作为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和ICU的过渡阶段,其严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应作为麻醉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方向明强调。

“双路径”加快我国全科医学科的发展速度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看来,现阶段全科医生的培训数量和质量同样不能满足建设“健康中国”的定位需要,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仍面临创建时间短、人力不足、经费短缺、发展路径尚不明晰等困境。

吴浩指出,上述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中,全科专业住院医师需要轮转综合医院的多个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科室,与其他专业住院医师相比,此培养过程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资源和时间。二是综合医院绩效考核通常以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数量及相关指标为基础,住院多使用DRG/DIP进行付费,但全科医学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以症状就诊、多病共存患者居多,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并未充分考虑全科医学的专业特点,进而导致全科医学科的绩效“缩水”,严重影响科室收入及人员积极性。三是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科等54个专科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但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石的全科医学科并未被纳入其中,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科医学科在综合医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出现学科地位与作用不被认可、执业范畴不清晰等现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提出的13条具体措施,为全面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给全科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政策助力。当以此为契机,在科研上,要将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临床上,要将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通过‘双路径’加快我国全科医学科的发展速度。”吴浩最后表示。

2023-07-26 本报记者 陈晶 ——医药卫生领域的委员们这样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7129.html 1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如何加强? 47,1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