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两年前的“双减”解放了儿童,将教育主战场还给了学校。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特别走近地方、走进校园,看看校园和课堂是否有变化,又有怎样的变化。
——编者
近日,笔者作为一名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走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参与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亲子共学活动。这一次不是作为媒体人,而是通过“一日蹲班”,走进“儿童高质量学校一日生活”。
1 变化的课堂
孩子来到校园后,一天的学习生活如何开启?
家长们模仿孩子们整齐列队,或到操场参加晨练,或走进图书馆听英文故事,或在班级进行古诗接龙……丰富多彩的“晨启时光”令人感叹:原来学校的一天可以有这么多独特的打开方式。
“学习时光”,家长们坐进课堂。数学、英语、语文、体育,一上午的四节课,真是别开生面。
数学课上,从认识时间到计算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式提问中踊跃举手、大胆表达。有的独自上台当小老师,有的结对解读相似思路。即使说错了也不怯场,因为老师告诉孩子们,“错误也是我们的学习资源”。
英语课上,刚刚在数学课中认识的钟表又一次出现。起床、吃早饭、去上学……孩子们围绕“我的一天”进行学习与交流,再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把视野拓宽到自然界动植物的一天。科普知识巧妙融入了语言学习,孩子们探索着一天中自然万物的奇妙变化,好奇心和表达欲都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语文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工具,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的方式,合作着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交流在野外通过影子等辨别方向的办法。随后,教师教孩子们调动多感官参与,用喜欢的方式读懂诗歌,又联系生活仿写诗歌。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语言,整个课堂妙趣横生、热烈开放。
体育课也完全刷新着传统认知。从课前热身到运动后拉伸,从篮球运球个体技巧到团队协作,课程设计更加科学细致地关照到儿童的身体机能和心理需求,连音乐都是诗配乐的国风古韵,实在是让场边的家长惊艳不已。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课还链接了语文课的知识点,把看太阳辨方向融入到了课堂游戏中。
从一个知识点到一系列课程内容,针对同一主题进行跨学科的联动设计让不少家长连连称妙。老师们介绍说,每一份教案都是全年级的“学段包干团队”一起“磨”出来的,他们要一起研究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深化什么、改变什么”,还要关照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多元表达,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课堂上有获得感、幸福感。
笔者仔细观察,面对一个新的知识点,有的孩子稍微快一些,有的稍微慢一点,但是通过四人研学小组的交流讨论,以及教师不时进行的要点强调和重点指导,每个孩子在乐学单上呈现的笔记都比较清晰。孩子们在合作讨论甚至质疑思辨中的自信表现,让久违校园的家长十分惊叹,新时代的课堂真的告别了“满堂灌”,转向让孩子成为学习主体的模式。
这样的课堂不是“学校有什么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讲什么”,而是始终鼓励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师生间仿佛连接着一根线,教师引领着学生,也跟随着学生。一个个小脑瓜开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引下先大胆说、再认真记,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答案,再举一反三,总结规律。课堂行进的节奏张弛有度,家长们不由自主参与其中,下课铃声响起时,大家纷纷惊觉:“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
2 教育的细节
课间休息,孩子们争相邀请家长参观他们的教室。一小面“协商互让”的展示墙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每个孩子名下,都贴着一个小信封,里面塞着他们互相写的“悄悄话”。也许是发生争执后的和解,也许是互帮互助后的感谢。打开这个“盲盒”,每个孩子都能读到自己在同学眼中的闪光点,看到自己这一段时期的进步。
儿童样态最能反映校园生态。笔者看着孩子们自豪的样子,不禁想,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最需要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面展示墙虽然集纳的都是童言童语,但却蕴含着教育的细节,孩子在协商互让中传递友善,班级在协商互让中更加和谐。相信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生长,孩子一定能实现“健康、阳光、乐学”的成长目标。
3 创新的管理
“老师和我们坐在一起”“我们上其他课,老师就批作业”……孩子们对老师工作状态的描述,很多家长都不明所以。直到亲子共学这一天,才知道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除了开会和到其他班级授课,“全天都在班里”。
清华附小为各年级各班配置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的办公室就在教室一角,一桌一椅一电脑。每天,从清晨迎接第一个学生到放学目送最后一个学生离开,他们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全天候的陪伴也让老师们对学生有了更多维度的发现和引导。
教师姿态端正,孩子会主动模仿;孩子们课间嬉戏,教师也会融入其中。教师在班里,不仅是物理上的陪伴,更是心灵上的守望与指引。学生的喜爱与追随,发生得自然而美好。
有个细节让人难忘,体育课结束,同学们蜂拥跑向操场边的直饮水区,一些跑得快的男生把几个水龙头都占满了。班主任赵丽娜出言提示:“同学们是不是忘记了谦让?男同学是不是应该让女同学先喝水呢?”老师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孩子们,有的孩子立刻让出了饮水口,还有的孩子马上拉过来身边的女同学。为什么说教育就是全情陪伴和细节引导?赵老师此举就是生动诠释。4 蓬勃的校园
下午时段的亲子共学,学校安排了年级合唱展演和家长课堂。孩子们的表演纯真自然,家长们纷纷掏出手机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美好。
全部活动结束,走出礼堂,正好遇到了学校的课后个性发展时光。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完善,清华附小建立了自己的“1+X课程”体系,在优质落实国家课程“1”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X”。从周一到周五,90多门X课和30个社团,在校园各处敞开怀抱。全校各年级的孩子,背着书包走出教室,去到不同地点,上他们自主选择的课程或进行社团训练。这套课后服务体系将国家课程内容与校本化整合,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独特的个性化课表,去发展自己的特长、丰富自己的爱好。
家长们也跟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流动”起来。联盛馆内,健美操社团的孩子们压起腿;音乐厅内,民乐团、话剧团的孩子排练正欢;科技教室内,孩子们埋头于各种小实验,不亦乐乎……多么蓬勃的校园,多么美好的童年啊,到处是生机勃勃的学习与创造,让人好不羡慕,心生欢喜。
再走到操场上,还有足球、篮球、轮滑、田径等社团的孩子挥汗如雨。这段时间恰逢一年一度的马约翰足球联赛开展,全员参与,一个班级都不能少,班班有球队,男女齐上阵。绿茵场上,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的各色球服五彩斑斓,俨然一个校园“世界杯”!
此情此景,让笔者不禁想起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对孩子们说的一番话,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
作为一个母亲,笔者很欣慰,学校开足了体育课,每天一节,加上晨练、健身大课间、课后服务……孩子每天都可以保证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体质健康有了很好的保障。学校整体的体质监测优秀率和达标率持续上升,近年来都位于海淀区前列。而且,体育运动平衡了身心发展,有助于提高专注度,学校的学业水平一直名列前茅。
我们的孩子恰好赶上了国家实施“双减”,这项举措从短期看是要把孩子从过重的应试教育负担中解放出来,从长期看则是要摒弃短视化与功利化,让义务教育回归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轨道。曾经,不少家长担心,“双减”后,校外培训机构关门了,孩子谁管?现在,学校的“1+X课程”不仅解决了孩子课内如何吃得饱、吃得好的问题,还解决了课后谁来管的问题,延展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这是一个让家长放心又满意的答案。
5 不变的追求
“一日蹲班”的沉浸式体验,让笔者看到了校园的新变化新气象,感受到了教育的新变革新发展。老师们告诉家长,“一日蹲班”是窦桂梅校长提出的落实办学理念的具体举措之一,“蹲”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弯下腰来,蹲下身来,沉下心来”。
十几年来,窦校长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带领管理团队来到班里,对教学进行全过程诊断,对教师进行全过程指导。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研究解决;哪里有亮点,就在哪里总结沉淀,这样既可以确保学校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也可以托举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做法也迁移到各个分校。笔者很惊叹,一所集团化办学的小学,这么多个校区,这么多个班级,每周一天坚持了十几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理念,又是怎样的一种坚持。
然而,仅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够。家长的“一日蹲班”还安排了家长课堂。笔者去的这一天,孩子们各种活动结束后,女儿所在年级的14个班的家长们便一起听了一堂课,分享专家提示家长,要建设成长型家庭,培育成长型孩童。
家长课堂是清华附小倡导家校共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孩子一年级开学前夕,窦桂梅校长就主持新生家长会,从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生发,启迪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孩子入学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家长沙龙,以模拟情境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即使在疫情防控居家学习的时间,学校也一直在线上坚持开展亲子运动、亲子阅读等活动,不仅有专家传授方法,还有家长分享心得。有时是感动共鸣,有时是茅塞顿开,通过学习,很多家长懂得了怎样与孩子共同成长,理解了什么是家校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广大少年儿童的寄语中指出,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这是党和国家的期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家校共育、同向同行的指引。
在清华附小的“一日蹲班”,笔者感受着新时代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变革,回想起过去20多年来,参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里程碑事件报道时的经历,还有孩子们闪光的眸子。
(作者系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政文采访室副主任兼重大报道策划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