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是一个消费人口近5亿、体量近6万亿元的庞大市场,乡村消费市场占全国消费市场的38%。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乡村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要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想掏“腰包”,先鼓“荷包”。只有农民钱包鼓起来,乡村消费才能旺起来。一是支持农民多种多收。加大“土特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的农民扩大种养规模,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推进粮经饲协调发展,推广稻鳖鱼虾共生种养等模式,提高农田综合效益;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种养农户融入产业利益链和嵌入产业价值链。二是引导农民多劳多得。继续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推动劳务输出由“量”向“质”提升,打造“劳务品牌”,提升外出就业收入水平。着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充分发挥乡村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吸纳就业、带动创业功能,引导农民返乡回乡创业就业。积极发展乡村就业车间,用好公益性岗位,方便重点人群家门口就业。三是鼓励农民多投多挣。稳步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活权,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民耕地、房地、林地等资源资产,带动农民参股村集体经济,发展综合种养、乡村民宿、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
既要“好买”,也要“好货”。铺设购买随心、花钱放心、休闲开心的促销之路,让“乡村消费”跑得更快。一是打通乡村消费脉络。探索“农村公交+配送”、推行“邮快合作”,加快疏通乡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出村渠道。提升5G、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在乡村覆盖率,探索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益农信息社、村邮站、供销社等多站合一模式,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让农民足不出村“逛全国”“买全国”。二是丰富乡村消费形态。围绕“新夜态”布局新业态,积极发展乡村夜间经济,支持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乡村夜市。融合生态、潮流、非遗、文创、小吃等元素,打造一批“文化集市”“乡愁集市”“网红集市”,让乡村集市也能逛出新花样。创新文化娱乐、康养旅游等消费供给,发挥景区带动、节庆拉动、文旅互动辐射效应,让更多“村BA”等新消费火热出圈。三是营造品质消费环境。山区市场不是“山寨市场”,要以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织牢乡村消费“安全网”。切实加强对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优化投诉、举报、维权流程,结合网格化治理,通过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方式,加大农村消费维权力度。
给足“甜头”,兼顾“两头”。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作用,让农民既“消费有利”,又“消费无忧”。一是“以旧换新”让农民想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购置补贴”“节能补贴”等形式,启动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推动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器、智能家居等大宗商品下乡。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购机需求。广泛开展“品质消费农村行”活动,让更多优质商品走进农村,推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二是“消费有补”让农民愿消费。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农民消费“底气”。鼓励各地联合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商家企业面向农村发放购物和服务消费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引导农民走出家门、走进城镇,参与餐饮、旅游、康养等消费。三是“后顾无忧”让农民敢消费。推动农业保险、防贫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兜牢风险底线,减少农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锚定“一老一小”有重点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短板,降低农民学、医、养、育成本。遏制高价彩礼,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减少农民人情费用支出。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