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用戏曲艺术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

——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

本报记者 谢颖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07日   第 09 版)

《楷模村》剧照

▲《骄杨之恋》剧照

▲《生命的绿洲》剧照

编者按

近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携“新时代的三部曲”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秦腔现代剧《楷模村》和《生命的绿洲》进京汇报演出。其中,《骄杨之恋》和《楷模村》均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用“新时代三部曲”展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优良传统。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于精彩剧目中探讨新时代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

聚焦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文化周刊:“新时代三部曲”进京演出获得热烈反响,请您介绍一下这三部戏分别有什么特点?

李梅: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以杨开慧烈士大气磅礴、悲情壮丽的人生故事为主线,以独特视角展示杨开慧从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实现自我,到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用生命拥抱死亡,用死亡礼赞生命”的心路历程,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与信念的崇高品格,面临生死抉择时体现出来的信仰力量和人性光辉。该剧于去年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实现了继秦腔、眉户之后,陕西又一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在国家级奖项平台上零的突破。

把脉宏大主题,聚焦现实性,是时代画卷与历史视野的统一。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中国广大乡村正发生着历史性变革。秦腔现代剧《楷模村》以陕北绥德郝家桥村为原型,艺术再现了从“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陕北乡村,跨越时代变迁、走上致富之路的生动实践和深刻变化,反映了党带领基层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精神。

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几十年来耕耘在毛乌素沙漠上的诸多“平民治沙英雄”为原型,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批治沙英雄创造了毛乌素沙漠从“千年沙漠”到“万里绿洲”的人类生态奇迹的故事,歌颂了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这是我院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又一硕果。

文化周刊:为什么叫作“新时代三部曲”?其内涵是什么?

李梅:这三部戏均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聚焦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同时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创作展现新时代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剧目,进而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同时,这三部剧目以戏曲艺术讲述中国故事,继承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观照时代、观照主流、观照高尚的题材选择,彰显戏曲关注现实生活的经验优势,从而呈现中国形象、中国精神,所以被誉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时代三部曲”。

此次进京演出具有高度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代表了新时代戏曲人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以及关于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出的硕果。

为古老剧种注入生命活力

文化周刊:三部戏题材不同,剧种也不同,在创作上是怎样考虑的?

李梅:作为一个具有多剧种的国有文艺院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非常注重地方戏曲艺术宝库的积累,延续并创造着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古老剧种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三部剧目都以人的最基础的现实需求来推进戏剧性创作,这种现实主义直接关注到了人生存的严峻、艰难以及由此爆发出来的光芒。而剧种风格、剧院风格,以及西北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格,则形成了作品的风格。

《骄杨之恋》选择碗碗腔剧种,首先是因为其委婉细腻的风格,很适合开掘《骄杨之恋》中杨开慧的女性形象;其次,碗碗腔剧种切合《骄杨之恋》中“恋”的主题。我们试图避免将杨开慧塑造成一个概念化的、“钢铁战士”般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女性;最后,1956年戏曲研究院把《金碗钗》中的《借水赠钗》搬上舞台,变皮影为真人表演,并在表演动作、唱腔、乐器演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使碗碗腔登上了“真实的艺术舞台”,堪称陕西戏曲史上的一大创举。此后,研究院还先后创作了碗碗腔《蝶恋花》《红色娘子军》《杨贵妃》等剧目,创造了一个时期的辉煌。我们也想通过《骄杨之恋》为碗碗腔剧种注入新的生命力,让碗碗腔剧种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楷模村》和《生命的绿洲》都选择了在西北乃至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秦腔。因为这两部戏都是讲的陕北故事:一个是跨时代的楷模村故事,一个是一家四代的防风治沙故事。两部剧目内容非常丰富、厚重,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两部剧目体现西北人民的命运、性格、情感也非常深刻;两部剧目符合西北人的审美习惯,适合秦腔大开大合、热耳酸心,慷慨激昂的艺术气质。另外,为了让剧目更加好听好看,我们在淳朴中蕴含精致,在创作中融合了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甚至陕北剪纸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

文化周刊:您在《骄杨之恋》中饰演杨开慧,在《生命的绿洲》中饰演何玉芳,在您看来这两个人物有什么共性?您在塑造人物时是如何思考和创作的?

李梅:《骄杨之恋》中的杨开慧和《生命的绿洲》中的何玉芳,一个是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一个防风治沙的陕北婆姨,虽然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形象气质相差甚远,但是,在我看来,这两个人物实质上都是人民英雄。

在杨开慧的塑造中,我力求表现一个“不一样”的杨开慧,不仅仅是塑造杨开慧的英雄形象,而且更侧重于通过她的身份讲述英雄背后的故事。她是一名普通党员,具有母亲、妻子、女儿等多重身份,是一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怀的独立女性,在英勇无畏的另一面还有着女性的柔情似水。杨开慧作为妻子对爱人的爱恋,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作为女儿对母亲的依恋,作为一名战士对信仰的忠贞、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土地的眷恋,从这些特质展现杨开慧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达到忘我舍我的成长轨迹,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从小我成就大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的人生历程。

《生命的绿洲》中的何玉芳是一位防风治沙的陕北婆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农村题材,也是第一次演农民。这个人物和我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塑造好这个形象,剧组多次前往陕北采风,与治沙英雄面对面交流,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特质。我除了在形态、动作上与人物靠近外,更注重的是,打磨自身的光鲜与精致,实现与人物灵魂上的共通,力求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农民英雄形象。

守正创新展时代风貌

文化周刊:这次演出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效果很好,您有什么感受?

李梅:这次进京演出不仅赢得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新时代三部曲”在京直播观看总人数突破7567万人次,创下陕西戏曲线上观看人数的新高,是我们当初都没有想到的。另外,“新时代三部曲”进京的演出,不仅得到了央媒、省媒等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集中连续大篇幅追踪报道,还被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纷纷转发,为传播陕西文化和中华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剧目想要既让观众爱看,又受主流媒体关注,就要做到守正创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始终坚守戏曲的本体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着眼当代生活,观照当代人的情感与审美,展现新时代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

文化周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文化传承发展,对于戏曲的传承发展,您有怎样的思考?

李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要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两个结合”,坚持创新创造,努力以新举措新成就推动文化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对戏曲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戏曲创作始终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坚守社会良知、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具有“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的光荣传统。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内核,也是以创作安身立命的文艺团体所应追求的方向。这一点,从“新时代三部曲”的创作中我深有体会: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积极引领美学品位,作品才会在广大观众中产生强烈的共情共鸣。

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我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积极发挥领军人物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戏曲力量。

2023-08-07 本报记者 谢颖 ——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7761.html 1 用戏曲艺术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 47,7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