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初雯雯在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长大,完成学业后回到家乡守护野生动物。
5年时间,她成立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吸引超过100万“90后”网友加入自然保护公益活动。先后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的她说:“我会携手更多人,一步步走向我们理想中的碧水蓝天。”
梦想真的可以实现
夏日的新疆阿尔泰山,青草如茵,山花烂漫。乌伦古河两岸的白桦树,纷纷挥扬着自己生命的旗帜。明亮的翠绿枝叶与河流相依相伴,像一条色彩醒目的绶带,披挂在阿尔泰山的夏天。
位于富蕴县的大山深处,一只兔狲一溜烟跑没了影,全然没有察觉身后那些向它挥手告别的志愿者们。“好好活着,再见,‘狲五空’!”志愿者们的声音在大山深处回响着……
这只兔狲是阿勒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入住的第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在这里“暂住”了4个月。去年,阿尔泰山遭遇了暴雪天气,野生动物们寻觅不到食物。“这只兔狲因为太饿下山跑到牛圈,被牛主人送到了我们这里。”初雯雯说:“网友们给它取名叫狲五空。”
“刚来救助中心的时候,这只小兔狲瘦得皮包骨头,只有1.9公斤,身上全是冻伤。我和同事们想着法子给它改善伙食,体重终于涨到了3.5公斤,达到了野放的标准。”
“为了让小家伙们休养好后能够顺利回归大自然,我们通常都是穿着隐蔽的衣服喂食,模拟野外环境,让它们能够不依赖人类存活。”也因此,初雯雯和小伙伴们救助的野生动物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从2018年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以来,像这样的救助与放归,初雯雯和她的伙伴们已经历了无数次。 “我们协会有很多工作,比如野生动物监测、科普宣传等,但野生动物救助是最牵动人心的一件事。看着一个个脆弱的生命在阳光下再次鲜活起来,我觉得这件事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曾经,拥有一所空间大、分类细、设备完善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是初雯雯和小伙伴们最大的梦想。“过去我们因为缺乏专用的治疗场所和设备,不得不看着很多本可以活下来的精灵离开,特别遗憾。”初雯雯说:“开始时没有经费,大家经常把自家的冰箱搬空,只为了让受伤的动物吃好;冬天的时候,很多受伤的小型野生动物都是住在我家卫生间养身体。”
2021年,初雯雯尝试在互联网上发起了“河狸方舟”公益众筹,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设一座专业化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历时两年,初雯雯没想到,这座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真的从构想变成了现实,它成为阿尔泰山脉在我国境内的首座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今年春天,救助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看着一台台崭新的仪器整齐地摆放在手术室、实验室,初雯雯热泪盈眶:“我们的梦想,真的可以实现。”
如今,救助中心已经成功救助河狸、棕熊、兔狲等160多只野生动物。
上百万个“90后”,一起干了件大事
“上百万个‘90后’,一起干了件大事。”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开幕式上,27岁的初雯雯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和百万网友在家乡新疆阿勒泰保护野生动物的故事。
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初雯雯回到家乡阿勒泰。
“小时候因为父亲的工作,经常跟着他去野外科考调查。”初雯雯说:“我觉得我在大自然里才是闪闪发光的。”
回到家乡,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阿勒泰是中国仅有的河狸分布区。这里的河狸被称为蒙新河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度濒临灭绝。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蒙新河狸,初雯雯尝试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她与野生动物的日常,并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河狸公主”。
之后的日子里,初雯雯和关注河狸等野生动物的网友们一起,干了3件“大事”:为保护蒙新河狸发起了“河狸方舟”等互联网公益项目;招募了一支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获得一百余万网友关注和支持,发布的短视频全网点击量过亿。
“保护河狸只是一个开始,公益项目虽然都以河狸命名,但我们也在关注更多的野生动物,希望能成为网友们和大自然连接起来的纽带。”初雯雯说。
2021年初,乌伦古河畔雪花飞舞,气温低至零下38摄氏度,初雯雯和同事们在大腿深的积雪中艰难地走了很久,在到达一处深埋在雪包中的河狸窝后,大家分散开,有人拍摄,有人测量,还有人哈着气记录。
过了许久,当几人的数据凑在一起时,风雪中爆发出了一阵巨大的欢呼,几名工作人员雀跃着拥抱在一起大喊:“终于600只啦!”
这是第3次河狸全种群调查工作的最后一天。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蒙新河狸种群数量已达600只,较3年前调查数据增长20%,为我国自有河狸观测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们当时的兴奋。”初雯雯说,“我们知道,我们和上百万个‘90’后一起,干成了一件大事。”
爱可以照亮整个世界
蒙新河狸的繁殖能力低,而保护区外的河狸面临更多生存的问题。 “食物不足的时候,河狸会去偷吃牧民家的葵花和苜蓿,这样就加剧了人类和河狸之间的矛盾。”初雯雯说。
为河狸创造更多食物来源和栖息空间,成为初雯雯团队的重要任务之一。
灌木柳是河狸的食物,也是其修筑巢穴等的材料。2019年,初雯雯团队联合多家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起互联网公益项目“河狸食堂”,在乌伦古河畔种植灌木柳,为蒙新河狸提供食物来源,“我们当时的目标,是5年内种下45万棵灌木柳树苗。”
“河狸食堂”上线后,很快有超过一百万网友参与,初雯雯直呼不可思议。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因为河岸沿线土质原因,大家辛辛苦苦浇的水,没过半天就挥发了,而水是灌木柳存活的最重要要素。
那一年,初雯雯和团队在河边住了整个夏天,拿着帐篷和睡袋,吃住就在河道边,浑身都是蚊子咬的包,每个人都晒得黝黑,但是种下的20余万棵树苗存活率却不到三成。“当时特别崩溃,头发整把往下掉,压力非常大。”初雯雯记得向网友汇报成果的那天,她泪如雨下。
关键时刻,初雯雯想到了求助母校。“老师们带我查阅文献,研究灌木柳种植方法,又陪我请教了很多林业专家,介绍我们去苗圃学习,在不同地方进行实验分析。第二年,我们先后尝试了各种先进技术,终于将成活率提升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之后几年,初雯雯和团队成员种活了42万棵能够极大改善蒙新河狸栖息地条件的小树苗,让小家伙们有了自己的“超级食堂”。
如何打造一支“不走的自然保护队伍”,一直是初雯雯思考的问题。“牧民朋友熟悉自然环境,特别是受益于各项惠民政策,这些年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他们有精力、有意愿参与自然保护事业。”初雯雯说。
于是初雯雯徒步走访了700多公里长的乌伦古河流域,一路宣讲自然保护工作的意义,并为牧民们提供公益就业岗位,还利用自己的社交平台帮助牧民销售羊肉、配发牧草。
一路下来,她动员了190户牧民参与自然保护工作,并发起了“河狸守护者”公益项目。
初雯雯还为牧民们讲授植物学、野生动物学等课程,细心教他们使用红外相机、填写野生动物观测表格等。“现在这190户牧民已全部通过野外工作技能培训,上岗成为自然保护公益巡护员,为蒙新河狸全种群调查、河狸直播等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初雯雯笑着说。
如今,初雯雯每天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收到很多私信,询问她如何加入团队,“新人的不断加入总会带来新的感动,我们也因此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初雯雯说,这些奇迹让她觉得,爱真的可以“发电”,去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