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文化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不仅在维护人类健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但从中医药整体发展来看,中医药治理体系还不成熟,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中医药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作用还比较局限,中医药的复兴之路还比较漫长。
中医药的认知存在误区。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文明、反思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对西方现代医学的崇拜在客观上使中医药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医药学受西化思维影响较深,一定程度背离了“天人合一”“性味归经”“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中医“非科学论”“无用论”“过时论”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在中医药领域内部还存在唯成分论等西化思维模式,中医的基因和根本存在被淡漠、被忽略的风险。中医药学本质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受到质疑,其传播和发展遭遇困境。
中医药治理体系有待提升。现行中医药体制机制和管理主要沿用西医的手段和方法,不符合中医药发展实际和需求,在中医从业资格、院内制剂研发使用、医保支付等方面缺乏更加宽松和灵活的政策,在中医药机构、人才、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上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如:民间中医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教育,现有中医药执业评价体系的模式难以体现民间中医药的特点,因学历结构、教育构成等原因难以实现执业资格认定的情况普遍存在;中药方剂的成分含量较为复杂,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难以使用现有科技手段进行解释,按照传统新药研发路径开展中药新药注册障碍点较多;中医诊疗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特点导致中医特色疗法和技艺难以满足现有医保支付的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难以按照西医的标准纳入医保报销等。中医药管理涉及卫生健康、医保、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横跨一二三产业,管理政策和体系极为复杂,在机构、人员、事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掣肘,难以形成协作合力,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迅速形成推进成果。
中医药传承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很多中医药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生产工艺代替,传统技艺缺乏创新活力,面临失传风险。部分中医药传承还停留在家族传承、家庭门诊层面,少数还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习俗,很多世家后代不从医或从事西医,制约了中医药传承的做大做强。部分中医药传承人受到社会歧视,陷入地下半地下困境,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加之个别地区对中医药传承保护工作支持和投入不足,缺乏系统化、整体性的保护手段和措施,导致很多民间流传的传统技艺和经验面临批量式失传。
中医药创新发展缺乏有效支撑。中医药发展新型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研发人才缺乏,难以支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以师承教育为主的中医传承教育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难以接轨。中医药人才队伍面临较大断层,中医药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比较严重,人才分布不均、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还在初级阶段、宣传的模式还比较单一,缺乏一批标志性强、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和产品,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比较片面、缺乏系统认知。基于中医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实践应用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偏少,多学科协作、“政产学研金用”六位一体的科研创新模式还未形成。部分地区对于中医药的开发尚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的实施步骤,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中医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为此,建议:
在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一是讲好中医药故事。创造一套通俗易懂、清晰明了的新的话语体系,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思维解读中医药理论和哲学思想,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中医药、真正接受中医药。将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紧密融合,让“新媒体”增加中医药宣传的新活力,不断增加优质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和供给数量和质量,提供群众了解中医药的支撑平台,增强群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二是将中医药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简、验、便、廉”的优势,让群众感受到中医药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大医精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让社会大众真正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三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借助海外中医药教学、中医药国际交流援助等对外交流平台展示中医药的魅力,采取有效措施让中医药文化主动“走出去”,让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理念和文化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不断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是探索构建符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鼓励各地在技能人才培养、院内制剂跨区域使用、中医药医保资金使用等方面开展更为主动的试点,在从业资格、方剂使用等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出台破除桎梏的创新政策和举措,集聚更多的发展要素为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动能。二是全面厘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各环节的机构、人员、事权关系,建立健全多部门、专业的中医药协调发展促进机制,形成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合力。
加大中医药传承保护力度。一是制定中医药传承明晰的认定标准和保护清单,系统开展中医药传承情况普查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和古籍医案的整理,利用AI技术等智能化大数据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构建中医药传承保护体系。二是健全完善师承、院校、继续教育相融合,符合中医药发展的传承机制。支持开展家传医术、加工炮制和非药物疗法的跟师学徒学历认证等试点,在医学院校分类型、分阶段开设中医经典教学课程;三是在中医药传承比较完整、地域医学流派特色鲜明的地区适当放宽中医药相关专业设置条件,为中医药传承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支撑。一是根据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趋势需求大力培育相应技术人才。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医药院校、服务企业合作共建中医、中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支撑。加快建立中医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实施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拓宽中医药人才引育“绿色通道”,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二是运用好数字化技术,与旅游文化等宣传推介平台融合,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影响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不同层次的教育科普体系,以不同形式向公众展示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国潮文化,培养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设立中医药经典名方验方研究方向,鼓励多元资本和技术参与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创制研究。四是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
(作者系安徽省黄山市政协委员,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