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对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新时代开展科普工作的根本遵循。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我们需要从“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高度来对待科普工作。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普及的支撑,如果科技创新是对高峰的攀登与征服,那么科学普及就是为高峰筑牢更广阔坚实的高原。
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有大量的专兼职科普人才。而在这方面,院士专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他们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实践者和传承者,通过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将固化在院士专家身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活化”。因为这些理念并不能通过教科书简单地定义或传授,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展示求得这些成果的过程来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院士专家的参与和支持也更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破重科研、轻科普的状况,打破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的刻板印象,进而动员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科普工作。
有学者认为,在抵制伪科学的斗争中,“科学战败的原因是科学家离开了科学普及阵地”。就此而论,科普不应是少数“明星科学家”的保留战场,它需要各个领域积极从事科普工作的庞大人员队伍和良好的科普生态。因此,我们更需要院士专家主动出击,身体力行地开展科普工作,引领和动员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
做好科普工作需要做到科学内容与传播形式的有效结合。
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加的态势,再加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更加让受众难以辨别真假,区分事实和观点。因而我们需要更加优质的科学内容供给,更需要院士专家以科普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公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内容。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更要倡导价值引领。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传播渠道、平台以及传播形式,及时传递科学界科学理性的声音,做到科普的有效触达。
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更多的院士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之中,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