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先生1868年出生于广东开平,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1892年出生于广东罗定,两人年龄相差了24岁,却因抗战而结缘,一位为抗战奔走呼号、筹饷募捐,一位视死如归、勇赴国难,在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烽火中结为忘年莫逆之交。
抗战中结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驻守在上海、南京一线的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推动下,奋起反击,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洗4个月来的耻辱。
司徒美堂获悉十九路军英勇杀敌消息后,于2月初在纽约安良堂主持干事会,做出三项决定:一、以致公党(堂)名义呼吁支持坚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二、迅速成立洪门筹饷机构,发动募捐;三、组织华侨青年参加联合救国运动。3月6日纽约致公堂代表司徒美堂在美东华侨航空救国大会上通报了致公堂的三项决议:一、立即组织华侨救国义勇团,回国参战;二、致公堂洪门捐机两架;三、继续募捐,筹办航空学校。这些决议受到与会华侨的热烈欢迎。
司徒美堂着手同进步侨胞一起组织募捐工作,支持十九路军抗日。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将侨胞的慷慨捐资汇给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转十九路军作抗日之用,但政府却将捐款扣压下来。司徒美堂十分气愤,随后改在银行汇款,并注明蔡廷锴将军“亲收”。即便如此,蔡廷锴将军仅仅收到美洲华侨全部汇款的1/20,约50万元美金。
淞沪之战停火以后,为深入了解淞沪抗战的进展情况和慰劳十九路军,司徒美堂亲自率领几位华侨代表,带着华侨的捐款和捐献的物资,万里跋涉赶到上海,蔡廷锴得知后,当即派车将他们接到上海真如范庄军部,并早早迎候在军部门口,亲自打开车门搀扶司徒美堂下车并与之亲切会谈。
司徒美堂还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并代表美洲华侨向淞沪抗战阵亡将士敬献花圈。分别时,司徒美堂向蔡廷锴表示:“日后如有难处可去美国,侨胞会热烈欢迎你的!”这是司徒美堂的肺腑之言,又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劳军结束后,司徒美堂经广东返美。
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在《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回忆》一文中曾指出: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人民群众对我军的热情支援鼓舞和激励前线官兵舍身抗敌的决心和勇气,这是我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抵御全副现代化军队的关键所在。”
患难时守护
抗日将士英勇拒敌,海内外各界同胞大力支持,终因国民党当局的消极退让,在激战逾月后被迫撤出。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奉调入闽“剿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鼎和李济深等不满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发动“闽变”,反蒋抗日。以司徒美堂为首的致公党美洲总支部获悉后,于12月23日致电表示拥护,指出:“得道多助,独夫必诛,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义旗所指,万方景从。”并声明:致公党与广大华侨,愿为新政权效力。但只坚持了两个月,“闽变”就在蒋介石的军事打击和内部瓦解下失败了。1934年4月,原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军长蔡廷锴被迫出国“考察”。
美国特务收买凶手,扬言要干掉这位“不听命令”的将军。司徒美堂接到陈铭枢自香港的来电:“蔡欲来美,能否发动侨团保护,免被敌人暗害?”司徒美堂复电表示热烈欢迎,并保证安全。司徒美堂认为“蔡将军在上海的抗日,民族地位提高,使在美华侨大添光彩,他之抵美,自然会受到侨胞热情欢迎。”
为防不测,司徒美堂在《纽约五洲公报》上登载严正声明:“谁敢动蔡将军一根毫毛,就把谁捣成肉酱。”司徒美堂还亲作蔡廷锴保镖,每逢出入,必与同行,不离左右。1934年8月23日,蔡廷锴一行自伦敦坐船抵达纽约码头,在致公堂和侨团的周密安排和保护下开始访美。蔡廷锴在美游历160天,访问美国20多个市镇,在美东11埠,司徒美堂“挟洪门之势,策动侨社欢迎”。他还亲自陪蔡廷锴到美西15埠访问,妥为照应。
在司徒美堂看来,蔡廷锴是“有史以来”中国官员在美国最受华侨欢迎的一人,欢迎场面也是最为壮观的。抵达纽约之日,侨胞全体出动,停了生意,带着鲜花,前往欢迎。欢迎的汽车有300余辆,并有广东的“舞狮子”。美国民众也来参与欢迎行列,表示崇敬之意。据蔡廷锴回忆,一到纽约码头,便“见有飞机三架,翱翔空中,表示欢迎”,“侨胞在码头欢迎者达三千余人”。次日,“全埠侨众举行大巡游”,“所经各处,中西人士鼓掌欢迎。电影公司、照相馆沿途拍照。到勿街安良堂(安良堂由司徒美堂创立,意为“锄强扶弱、除暴安良”)前,复舞瑞狮助庆。中西音乐,沿途吹奏,响遏行云。中西各报均谓华侨有史以来所未见之欢迎盛况!”来到旧金山时,侨胞更是空巷而出,争睹英雄风采,“情形较纽约尤为狂热”。中华会馆分别在华埠6大酒家设下300余席公宴款蔡。“在公宴开始之先,各酒楼及各商店,均燃放爆竹,响彻遐迩。”该市侨胞还举行逾万人的蔡将军演讲大会和大巡游,由华侨飞鹏学会派出飞机在华埠上空散发欢迎传单。
9月14日蔡廷锴抵达波士顿时,中国致公党总部主要干部阮本万以欢迎大会主席的身份率当地华侨到车站迎接。司徒美堂等人还陪同蔡廷锴访问了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等地。10月10日,芝加哥致公堂设宴欢迎蔡廷锴,并赠其金质徽章一枚。蔡廷锴访美期间参加接待工作的还有致公堂负责人黄三德、正在旧金山的民主宪政党首领伍宪子等人。美国致公堂“对蔡将军和他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公开表示钦佩”的态度,引起了华侨社会的关注。司徒美堂陪同蔡廷锴遍游美国十余大城市,所到之处,当地华侨华人和美国民众或赠宝剑、或馈金牌,用最炽热的心,向祖国的抗日反蒋英雄欢呼致敬。
与此同时,美国侦探部出动了十几架机器脚踏车,名为“保护”,实则是为了监视这位抗日将领,亦步亦趋,逢会必到,逢到必问,虎视眈眈。在致公堂的周密安排下,保证了蔡廷锴在美国各埠的安全,直至离开美国为止。
蔡廷锴在自传中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余此次以平民资格出国考察,原不思得侨胞任何过于恭维之欢迎。余足迹所至,无论宁府(指南京国民政府)事先电令其驻节外交官如何制止,侨胞之欢迎情况,反因禁止而益加热烈,且将宁府防范余之消息,常详举相告,且每次集会必要求余多讲宁府通敌卖国之事实。彼等侨居海外,心地至为纯洁,态度至为光明,对于国内领油,非有好恶存于其间,亦无庸有所偏袒,只知凡愿负起救国之责任者,必竭诚拥护之,赞助之,虽牺牲金钱性命,亦所不惜。华侨社团中有敦国会、抗日后援会等,其组合宗旨已鲜明表露于名称者不必论,此外之洪门会、致公堂、宪政党、协义团、进步党、秉公社、安良堂、协胜堂、工联会种种,亦无一非为救国而组织之社团。”“辛亥革命以来,海外侨胞节衣缩食,竭诚输将之款,何止亿兆,革命事业之得有今日,侨胞之功,实不可没。”
1939年,蒋介石起用蔡廷锴任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不久,接任总司令,后调任第26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蔡廷锴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并任东路总指挥,该战是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战例。战后,第26集团军奉命改编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蔡廷锴虽任总司令但手下却没几个兵。不久,蔡廷锴以上将参议官的名义闲居桂林。其寓所位于桂林政法路桂花街62号,房子主人是时任广西省梧州专员梁朝矶,因知道蔡廷锴生活困难,便主动借给他住。
蔡廷锴在桂林时经济很拮据。一个月只有六石米的薪俸(当时通货膨胀厉害,米价成为主要价值衡量单位,公务员工资和房租都是折合成米价计算)。为节约开支,蔡廷锴在房前40平方米的空地上种菜。每天早起亲自除草浇水,其夫人罗西欧在房后搭起鸡舍和鸽子窝。1941年,司徒美堂赴重庆,途经桂林曾去看望蔡廷锴。据司徒美堂孙子司徒光回忆:“当时条件很艰苦,蔡将军曾用自己植的南瓜招待祖父,蔡将军这种在战时的克勤克俭精神颇受祖父的赞赏。关于这次吃南瓜‘洗尘宴’,祖父曾对我多次讲述,每次都是喜形于色。”
共会于京华
北平和平解放后,蔡廷锴和其他民主人士到达北京。受毛泽东亲笔书信盛邀,以华侨代表身份赴京参加新政协的司徒美堂,在周恩来的极力挽留下结束了将近70年的异乡生活,在北京北池子83号的四合院定居,住宅西邻即是雄伟的紫禁城和澄碧的筒子河。这个北京住宅也成为不少归侨、侨眷及友好的“望门投止”之所。
蔡廷锴是这里的座上客,司徒美堂秘书司徒丙鹤说:“原国民党十九路军抗日名将蔡廷锴是美老“打天九”叶子戏的对手,京中有暇,偶作游戏。蔡在上海抗日时,美老发动美洲华侨捐献甚多。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蔡亡命美国,有人欲加暗害,乃由美老的致公堂手足保护周全,平安游历各埠,两人友谊甚笃。在几十年的政治斗争关键时刻,时有劝勉,最后共会于京华天安门上。”
据司徒光回忆,“他时常来北池子83号探访祖父。这时蔡将军已年已花甲,但依然保持着武将的风度,说话斩钉截铁,双目炯炯有神,灵活而机警。蔡将军每次来我家都要到处巡视检查,看室温是否合适,通风好不好,空气是否新鲜。每次来我家对祖父都嘘寒问暖,体贴入微。蔡将军让我们照顾好祖父,他时常提出各种要求,有时甚至是过分的吹毛求疵。然而,我们都非常敬重他,为祖父有这样的忘年挚友而感到高兴。”
1955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是司徒美堂89岁寿辰。按照中国古例的“拜九”习俗,亲友们就在这一天为司徒美堂举行“90大寿”宴会,地点设在北京颐和园排云殿下的介寿堂,筵开20多席。前往祝寿者计有中央和北京的党政首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侨胞友好、社会人士约300人。司徒丙鹤当时在介寿堂门口招待嘉宾,应酬之事,及来宾名单,已日久淡忘,惟有数事他印象甚深,其中一件便是:蔡廷锴的到贺,使得司徒美堂特感亲切。蔡廷锴以“美堂伯”称之,司徒美堂则回呼之为“贤初”(蔡廷锴的表字),并称蔡贤初过去亦均为“洪门兄弟”。
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去世,享寿89岁。周恩来总理从印尼回京,刚下飞机,聆讯急忙赶到北池子83号住宅跟司徒美堂作最后告别,并当场指示华侨事务委员会的廖承志、方方及友好陈其瑗、陈其尤等组织司徒美堂先生治丧委员会及安排有关治丧事宜。当晚由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发出了讣告,并公布治丧委员会名单,蔡廷锴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参加司徒美堂丧事办理,送别这位忘年莫逆之交最后一程。
(本文作者为致公党贵州省委会调研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照片由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