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方鸢宇 张琴 记者 毛丽萍)“今年全国中药材原料大幅涨价,这既是机遇,也暗藏风险,建议加快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智慧平台,借助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中药材天地网等平台,向广大种植户及时发布市场供需预测等信息,把千家万户的药农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避免药农跟风种植造成亏损。”8月2日,在湖北省罗田县政协召开的“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委会会议上,县政协副主席张智文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发言。
罗田是中药材产业大县,但还不是产业强县,今年县政府办发出《关于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罗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将罗田建设成为大别山优质道地药材原料基地和区域交易中心,打造华中生态康养基地,实现中药材资源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
会前,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知情明政会上,参会的市场主体对推动罗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纷纷提出建议。大家认为,罗田是“中国茯苓之乡”,有4种道地中药材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茯苓、天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和1/5,但总体经济效益不成正比。“种苗受制于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瓶颈。比如罗田野生天麻品质很好,但缺少良种繁育基地,目前80%种苗靠外购。”“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实施、品牌化运营程度不高,很多还是‘人种天收’的模式,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加工能力薄弱是重要短板。目前我县中药材多是原料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转化率低。2022年全县中药材年产量9.68万吨,而工业加工不足2万吨。”“产业融合度不够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对于这些问题,县政协调研组与相关部门一起组织了现场调研、会议座谈、个别访谈、网络调查、专家论证和外出考察,在明上情、知下情、察内情、晓外情的基础上,找路子、开方子。
会上,县政协委员从建成大别山优质道地药材原料基地、种质基地和区域深加工中心、交易中心以及药旅融合示范区等方面提出思路建议。罗田县委副书记、县长周黎认为,委员们的建议提得很好,重点要在五个关键环节上发力:一是在“品牌”上发力。要加快产品研发、产业融合,注册中药材地理标志使用商标,加强“万密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在“渠道”上发力。坚持“地网+天网”协同,线下线上相结合,打造大别山农特产品网络物流集散地,全力打造“出海口”;三是在“加工”上发力。坚持内整外引,实现规深加工企业引擎升级;四是在“种子”上发力。开展茯苓、天麻的菌种、提纯、复壮、培优等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种子“芯片”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五是在“种植”上发力。整合中药材种植大户、合作社,实行抱团发展。借鉴罗田板栗收购“五统一”的模式,对全县茯苓、天麻统一收购、统一定价。
8月7日,罗田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对县政协常委会会议提出的《罗田县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支持措施》建议进行讨论,明确了对种质资源保护、道地药材标准化规模种植、中药材加工产品开发等15个方面的奖补标准。据悉,今年,罗田县政府用于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等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已经到位8000余万元,设立中药材产业链奖补资金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