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等我以后去徐州,一定会去看您!”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位于朱家山脚下的上塘镇中心小学,很多孩子不舍地抱着老师们哭作一团,因为相处1年的支教老师们即将离开。
早在2020年,徐州医科大学首届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简称研支团)招募信息一经发布,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2017级计科班蒋锐和冯星宇便一同报名,并于2021年夏天如愿成为黄平县上塘镇青年志愿者团队的成员。
“用不算长的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蒋锐的“心声”,也是研支团全体成员的“初心”。
此后,这支团队一棒接一棒,一年复一年,执教于山村小学,犹如大山里的杜鹃花,映红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灵。
上塘镇中心小学,面积不大,仅有一栋教学楼、10多间教室和300多名学生。“住宿条件确实不算好,但我们都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一道难关是努力适应当地方言。”蒋锐说。
时间流逝,志愿者们也让青春的热情覆盖了这座山村小学,小朋友们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最调皮、最不爱学习的小男生会到办公室请教老师问题;最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开始主动举手发言,微微抬起的眼眸里闪烁起了自信的光……
“走出校园,走到田间地头,去体验、去思考,更能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冯星宇坦言,遇到的困难比他想象中还要艰难些:“师资力量缺乏,2名教师要承担起一个班全部的课程教学;孩子们底子相对比较弱,缺乏音美体等内容的基础。”
研支团的成员们用1年的时间慢慢熟悉“老师”这个称呼的内涵,也在用行动践行这个称呼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好在支教是一场接力赛。”冯星宇说,他相信“躲在角落里的星星也会发光!”
在首届研支团成员们即将离开的前一天,小班长拉着他们去教室,为他们唱了首王菲的《如愿》。“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这句歌词,是我这一年支教历程最真实的写照。”蒋锐如是说。
离开后的一段时间,孩子们经常打电话:“蒋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班里的“小调皮”王家涵哭着说:“蒋老师你快回来啊,我想你!”这句话好像打开了蒋锐的“心闸”,让这个“90后”小伙子红了眼眶。
看到学长学姐们的行动,2018级计科班周雯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支教的种子。
2022年,当周雯踏入这片土地时,她切身地体悟到“用不长的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句话,值得她全身心去实现。
延续学长学姐们的工作法,她和孩子们共跳健身操、一起玩认字游戏。在周雯的引导下,没有纪律意识的小顽皮,慢慢开始听从老师的口令。
周雯还经常向同校的领导同事和省内外的“名师工作室”的专家和人才请教,借阅他们的备课案,线上线下听评他们的课堂、请他们支招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饱含着赤诚的情怀,2018级物联网班周鹏程等也加入研支团。周鹏程永远记得来到上塘镇中心小学后上的第一堂课,是三年级的数学课。
“同学们好,我的名字叫周鹏程,是新来支教的数学老师,来自徐州医科大学。”这个自我介绍虽然在他心中排练了无数遍,但是站在讲台上面对着50余张青涩纯真的脸庞,周鹏程的声音还是禁不住地微微颤抖。
“刚来时的种种还历历在目,没想到这么快就要离开,对孩子们有太多的牵挂,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承载了大山里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周鹏程说:“好在,马上又有学弟学妹继续传递这个接力棒,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好。”
“这一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在支教过程中收获颇丰,孩子们的爱是弥足珍贵的,这份双向奉献的美好,将会永远停留在我心中。”周雯动情地说。
(潘江平 罗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