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是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人员财产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京郊的山水画廊、北京的后花园的十渡,在暴雨洪水冲击后,引发了各界关注。
洪涝灾害发生时,一度成为“孤岛”的房山区十渡镇平峪村,目前灾后重建情况如何?人民政协报融媒体记者实地探访。
“我们肯定会好起来的!”
“清淤时要注意安全啊,做好防护;一会儿物资到了,通知大伙儿按需来领取;马上饭点了,水泵一会儿打开,让大家打点水,老人行动不便的,我们把水送过去……”8月10日,临近中午,北京市房山区政协委员,北京东湖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振芳正和平峪村党支部书记晋显增一起扯着嗓子在现场指挥协调,黝黑的脸上,汗珠啪嗒啪嗒直往下掉。
平峪村,是孙振芳的家,也是大家熟知的十渡景区中的“十五渡”。洪水退去后,天气愈加闷热,空气中弥漫着淤泥的腥味;河道两岸,许多破败不堪的车辆仍深陷淤泥;马路两边的房屋多数受损,有的已被冲毁;村落旁的拒马河水流滚滚,被冲断的桥梁石板侧躺在水边,被冲断的电线耷拉在水面上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十渡人,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看着村子被洪水毁成这样,能不心疼吗?”短暂休息的间隙,孙振芳对记者说,“好在我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再加上各方的救援,肯定会好起来的!现在就是要带头为灾后重建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
说完,孙振芳冲着清淤的队伍大声喊道:“大家多注意安全!加把劲儿,我们肯定会好起来的!”
一架木梯架起“生命通道”
“平峪村有7个片区,各个片区之间几乎各不相连。尤其是在拒马河上游,靠着河北涞水野三坡,有两个自然片区,顺着拒马河沿线7公里,住着300多位村民,一座石桥是连接这里与村部的唯一道路。洪灾来临时,通信中断成了最大的困难。”孙振芳回忆道。
怎么办?在接到转移群众的命令后,村“两委”干部和孙振芳一起,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在被洪水冲断的石桥码头做了一架木梯。
“在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帮助下,我们还从桥头到山体架了一条绳索,牵引着绳索,带着物资去到那边看望村民,了解村里情况,还得来回传递消息。”孙振芳说,汛情发生后,一度失联的300多名村民,通过这架木梯架起的“生命通道”,不仅第一时间得到了救助转运,确保了生命安全,还陆续接收到了救援物资和发电设备、水泵等,得以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洪灾面前,大家都手挽着手,互相搀扶着前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背着老人和孩子,沿途满是淤泥和碎石,灾难面前大家的齐心协力是最难忘的。”孙振芳说,有这股子劲儿,重建家园一定会顺利实现。
“这就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底气!”
连日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冲锋在前,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北京市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在平峪村紧急转移村民及游客;十渡主要的公路交通正在抢修抢通,有力保障了救援和运输物资车辆通行。
“经房山区政协协调,北京映光公益基金会、北京恒安公益基金会、北京市民政局、房山区民政局、房山区慈善联合会共同支援十渡镇平峪村,捐赠发电和排水设备、帐篷、矿泉水、方便面、消毒液等物资,社会各界共同筑起了一道道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线。”孙振芳介绍说,受灾村民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组织自救,争取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就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底气!”孙振芳说道。
灾难面前,这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大救援,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老政协委员,孙振芳在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时也在思考:应对极端天气,山区村民如何进一步增强辨别风险、应急抢险、应急处置能力?如何发挥社会力量在生态环境预警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我会尽快梳理出一些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建议,这也是我下一步的履职重点。”孙振芳说。